安徽學子返家鄉:環保教育的實踐與思考實踐時間:2024年8月6日
實踐地點:廣西崇左市扶綏縣東門糖廠
實踐主題:以多元形式推動環保教育普及,探索公眾環境意識提升路徑
一、實踐背景與目的
隨著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環保教育作為提升公眾環境素養、推動綠色發展的基礎工程,其重要性愈發凸顯。然而,當前社會中“環保認知碎片化”“知行脫節”等問題仍普遍存在:部分公眾雖知曉環保重要性,卻缺乏具體行動指引;青少年群體對環保的興趣尚未轉化為持續行動力。
本次暑假社會實踐以“環保教育”為核心,旨在通過實地調研、互動教學、公益宣傳等形式,探索不同群體對環保知識的需求差異,嘗試構建“認知-興趣-行動”的環保教育路徑,同時提升自身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的能力。
二、實踐內容與過程
(一)前期調研:摸清需求,找準方向
實踐初期,我們通過線上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26份)和線下走訪(社區居民、在校學生、公園游客共87人),初步掌握不同群體的環保認知現狀:
1. 青少年(10-18歲)對“垃圾分類”“塑料污染”等話題興趣較高,但缺乏系統知識體系,更傾向于“游戲化”“體驗式”學習;
2.社區居民(30-60歲)關注“節能省電”“家庭環保小技巧”等實用性內容,但認為“環保是政府的事”的比例達41%,參與意識較弱;
3.老年群體(60歲以上)對“傳統環保智慧”(如廢物利用)有一定了解,但對新環保政策(如碳達峰、碳中和)認知模糊。
基于調研結果,我們設計了分群體、差異化的環保教育方案。
(二)分群體實踐:創新形式,精準施教
1. 青少年群體:以“趣味互動”激發興趣
在小學開展“環保實驗室”系列活動:
通過“污水過濾小實驗”,讓學生親手操作活性炭、石英砂過濾污水,直觀理解“水污染治理”原理;
組織“舊物改造大賽”,用廢紙箱、塑料瓶制作收納盒、花盆等實用物品,感受“循環利用”的價值;
設計“環保知識闖關游戲”,將“瀕危物種保護”“新能源應用”等知識融入答題、拼圖環節,300余名學生參與,課后問卷調查顯示“愿意主動踐行環保行為”的比例提升至82%。
2. 社區居民:以“實用導向”促進行動
在社區服務中心開設“環保生活小課堂”:
邀請社區物業人員講解“家庭節能妙招”(如空調溫度設定、節水龍頭安裝),發放自制《家庭環保手冊》;
組織“垃圾分類實戰演練”,通過“垃圾卡片投放競賽”糾正居民常見分類錯誤(如“用過的紙巾屬于其他垃圾”“廢舊電池需單獨投放”);
建立“社區環保積分制”,居民參與活動、正確分類垃圾可兌換生活用品,試點1個月后,社區垃圾分類準確率從65%提升至91%。
3. 公眾宣傳:以“場景融入”擴大影響
在公園開展“環保公益快閃”活動:
用展板展示“塑料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危害”“城市霧霾成因”等圖文資料,搭配志愿者現場講解;
發起“‘無塑’一小時”倡議,邀請游客體驗“不用塑料袋、不扔廢紙”的短途出行,發放可降解垃圾袋作為紀念;
錄制“環保微訪談”短視頻,采訪游客對“身邊環保問題”的看法,發布至社區公眾號。
(三)總結反思:收集反饋,優化方案
實踐后期,通過座談會、線上反饋渠道收集參與者意見:
青少年希望增加“戶外觀察”活動(如植物園認植物、河流生態調研);
社區居民建議定期開展“環保成果分享會”,增強持續參與動力;
公眾提出宣傳內容需更“接地氣”,減少專業術語,多用本地案例
三、實踐成果與收獲
(一)實踐成果
1. 直接影響:覆蓋人群超1200人,發放環保手冊、宣傳品500余份,青少年環保知識測試平均分提升35%,社區垃圾分類準確率顯著提高。
2. 間接影響:形成《分群體環保教育方案》,被社區服務中心采納為長期活動參考;“環保積分制”“趣味實驗課”等形式被2所學校借鑒。
(二)個人收獲
1. 認知升級:深刻體會到環保教育不是“單向灌輸”,而是“按需供給”——不同群體的需求差異決定了教育形式必須靈活多元,如青少年需要“玩中學”,成年人需要“用中學”。
2. 能力提升:從問卷設計、活動策劃到現場組織,團隊協作中學會了傾聽不同意見,面對“居民不配合”“學生注意力分散”等問題時,逐漸掌握了靈活應變的技巧。
3. 責任感悟:看到孩子們用舊瓶種下的綠植、社區垃圾桶旁減少的散落垃圾,真切感受到環保教育的“微小但持續”的力量,也更明白作為環境專業學生,不僅要學知識,更要做“環保理念的傳播者”。
四、實踐反思與展望
本次實踐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如教育內容的深度不足(對“碳足跡計算”等復雜概念涉及較少)、長效機制缺乏(短期活動后如何維持影響力)等。未來可從三方面改進:
1. 內容分層:針對不同群體設計“基礎版-進階版”課程,兼顧趣味性與知識性;
2. 資源聯動:聯合學校、企業、形成環保教育聯盟,共享場地、師資資源;
3. 技術賦能:利用短視頻、線上打卡等形式,將線下活動延伸至線上,增強持續性。
環保教育是一場“慢功夫”,需要耐心與創新。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將繼續帶著實踐中的收獲與思考,在環保傳播的路上不斷探索,讓更多人從“知道環保”到“踐行環保”,再到“傳播環保”,共同守護綠色家園。

實踐人:李元燁 高程
2024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