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武漢紡織大學經濟學院“陶出東方·泥火新生”社會實踐隊,圍繞“宜昌彩陶文創IP賦能與產品營銷生態煥新計劃” 主題,在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昌彩陶第五代傳承人陳曉悅女士對接后,深入湖北省宜昌市明珠彩陶文化中心,沉浸式體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宜昌彩陶。團隊通過展廳參觀、助殘制作室探訪、共繪童趣陶藝、訪談交流等環節,追溯陶藝發展脈絡,切身感受中華文明在泥火間的沉淀與傳承。

活動伊始,實踐隊在陳曉悅女士的帶領下參觀了宜昌彩陶展示館與助殘制作室。展廳內,從仿古陶罐到現代裝飾器皿,一件件形態各異的彩陶作品靜靜陳列,清晰勾勒出陶藝的發展脈絡 —— 從新石器時代的起源,到不同文化時期的演變,從城背溪文化的古陶遺存,到宜昌彩陶廠的藝術陶創作,千百年制陶工藝的演進軌跡與守正創新精神在此凝聚。這些珍貴的文物與作品,既彰顯著古代先民卓越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也承載著通過“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傳承非遺文化的匠心追求。


隨后,團隊來到彩陶傳習所,親身體驗彩陶制作過程。陳曉悅老師耐心講解宜昌彩陶的發展脈絡與核心技法,并手把手教授運用“羊角揉”“菊花揉”等手法拉坯塑形。她邊示范邊講解,一邊鼓勵隊員大膽動手,不懼失敗。指尖沾泥、轉盤飛旋,實踐隊員逐漸掌握了基礎技法,粗糲的陶土在手中蛻變成形,每一件初具雛形的作品都承載著成員們對非遺的敬畏與熱愛。

當天下午,實踐隊還與多位小朋友一同開展陶藝創作,活動現場其樂融融。隊員們協助孩子們構思圖案,并分享非遺小知識,激發他們對傳統工藝的興趣。“傳統技藝的生命力,在于一代代人的親手傳承。”通過與少年兒童的親密互動,彩陶的溫度不僅傳遞給了當下,更播撒進未來的土壤。

體驗活動結束后,實踐隊專訪了宜昌彩陶第五代非遺傳承人陳曉悅女士。她分享了自己多年從事彩陶教學與創作的初心與堅持,“守藝人,更是育人者。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彩陶、熱愛非遺。”她還講述了團隊在推廣彩陶文化方面的探索,包括進校園授課、策展推廣、文創開發等,努力讓非遺走出展館、走進日常生活。
一段展覽,一次體驗,一場對話。通過此次宜昌之行,“陶出東方·泥火新生”社會實踐隊在沉浸式的學習與交流中,真切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遠意義。在一捧陶泥中體味傳承的厚重,在一輪拉坯中雕刻文化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