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午后,幀影鋒行團隊再次準時抵達了青龍街街道志愿服務中心!
繼昨日光影探索,今天的實踐將帶社區居民開啟更顛覆的“創世”體驗。
PART1
理論破冰:
解碼“從無到有”的魔法 我們早早備好了數支3D打印筆和耗材,要把虛擬想象“打印”成觸手可及的現實。“叔叔阿姨、同學們,下午好!昨天學了把生活‘拍’進手機,今天試試把手機里的東西‘拿’出來。”講解員張寶瑞的開場白,成功勾起大家好奇。
■3D打印筆準備

■授課現場
她先以生動視頻科普“3D打印”——即“增材制造”。沒用艱深術語,只打了個通俗比方:“傳統制造像用整塊木頭雕刻佛像,是‘減法’;3D打印則像用泥巴一層層堆塑佛像,是‘加法’。”
從打印醫療假肢的感人故事,到打印航天零件的尖端科技,再到打印個性化玩具的有趣應用,張寶瑞展示了3D打印的廣闊前景。PPT上不只是技術,更是“所想即所得”的激動未來。
理論講解不長,只為迅速破冰,把大家的好奇心引向接下來的親手實踐。
■PPT節選
■現場居民
PART2
親手創造:
在筆尖流淌的想象力 理論的種子已播下,此刻該讓它在實踐中發芽。參與者被分成小組,每組都有3D打印筆和環保PLA耗材。
團隊成員王巖一邊演示,一邊講解使用技巧:如何控制出料速度,如何在平面繪基礎,又如何向上“拉絲”構建立體結構。
■正在操作演示
■大屏同步展示
演示一結束,眾人便迫不及待投入創作。活動室里很快飄起PLA耗材加熱后的淡淡玉米甜香,空氣中滿是專注與創造的寧靜。
■專心創作中
■幫助居民操作
團隊成員在各組間穿梭,隨時提供技術支持,幫大家解決堵料、斷絲等問題。這過程比昨天的攝影教學更具挑戰,卻也帶來更深刻的創造喜悅。
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對現實的“再現”,而是純粹想象力的“創造”。每道扭曲線條、每次失敗嘗試,都是這場獨特創造的一部分。
PART3
成果分享與感悟:
一次“造物主”的體驗 隨著一件件奇思妙想的作品在桌面上誕生,本次體驗活動漸入尾聲;顒友埗辔痪用裆吓_,分享創作成果與參與感受。
制作“埃菲爾鐵塔”的小男孩,高高舉起略顯笨拙卻充滿力量感的作品,驕傲地說:“這是我親手做的!”制作蘭花的奶奶則感慨:“以前覺得高科技都是年輕人的玩意兒,沒想到我們老太婆也能玩,還能做出這么個像樣的東西。這不就是‘神筆馬良’嘛!”
■作品分享
■親子互動
在最后的采訪中,一位陪孩子參與活動的奶奶,看著身旁孫子手中的作品,笑意盈盈地說:“本來就是陪孩子來看看,想著這些高科技咱也弄不懂。沒想到孩子玩得這么投入,自己拿著打印筆一點點做,一會兒叫我看他畫的底座,一會兒又興奮地說‘奶奶你看它立起來了’。這東西真神奇,像變魔術似的,能把腦子里想的變成真的,孩子開心,我看著也高興!”
PART3
所思所感:
社區文化活動的終極目標-- 解放人的創造力
如果說昨天的攝影教學,是賦予人們“記錄世界”的能力;那么今天的3D打印體驗,則是賦予人們“創造世界”的可能。
人不是被動的消費者,而是主動的、自由的創造者。人的最高價值,體現在將自身的內在的思維與想象,化為創造事物、改變世界的力量。
■合影
我們通過引入新的技術(3D打印筆),讓社區居民——無論老少,體驗了一次作為“造物主”的喜悅。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遞到社區居民手中的每一支3D打印筆,都像是一支微縮的火炬,點燃了每個人心中那份沉睡的、創造的火焰。
社會建設的目標,不僅僅是物質的極大豐富,更是人的創造力的極大解放。作為新時代的工程師、設計師和建設者,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設計和制造產品,更是要設計和創造出能夠讓更多人參與到創造過程中的工具與平臺。
地點:青龍橋街道綜合文化活動中心
參與人員:劉書成 王淑俞 王巖 王斌 鄒展名 刁澤慧 陳涵宇 楊子甜 唐詩苡 張寶瑞
設計:劉書成
文案:鄒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