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在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長安社區暑期托管班內,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人文傳媒學院學生潘羽茜,作為“詩韻探行,雅句傳薪”暑期社會實踐項目的踐行者,開展了一場歷時三小時的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她以創新互動教學為核心,通過詩歌和實驗的結合,旨在通過詩歌與實驗的巧妙結合,在社區兒童心中播撒古典文學與科學興趣的種子。
活動伊始,團隊成員先以唐代詩人劉長卿的《江中對月》作為起點,開啟文化之旅。“空洲夕煙斂,望月秋江里”她用輕柔的語調誦讀,引導孩子們體會詩中情感。“‘望月’就像你們想念遠方的家人時,抬頭看著天上的月亮一樣,”成員解釋道。這個貼近生活的類比瞬間拉近了孩子們與古詩的距離,理解的光芒在他們眼中閃爍。隨后,孩子們紛紛自告奮勇朗讀詩句,稚嫩的童聲在教室里回蕩。成員潘羽茜之后的采訪回憶到,那一刻她深刻感受到,古詩從不是書本里的鉛字,它就蘊藏在日常的情感之中,可觸摸、可體驗。
圖為長安社區小朋友進行生字朗讀。潘羽茜供圖。
緊接著,潘羽茜帶領孩子們走近詩仙李白。在講解《上李邕》中氣勢磅礴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時,她巧妙地借用了孩子們熟悉的動畫片《大魚海棠》中的神獸形象。“想象一下,李白筆下的大鵬,就像動畫片里那些能在天空自由翱翔、力量非凡的神獸一樣,帶著我們的夢想飛向遠方。”她話音剛落,一個小女孩便興奮地脫口而出:“老師,那李白是不是比動畫片里的神獸還要厲害?”潘羽茜微笑點頭:“是啊,他用文字創造了同樣神奇壯闊的世界,激勵我們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這種跨越媒介的聯想,成功點燃了孩子們的想象熱情。
為了鞏固學習效果并增添趣味,潘羽茜精心設計了“生字卡游戲”。她將兩首詩中的關鍵詞制成卡片,讓孩子們通過抽卡、配對來認識和記憶。課堂上小手林立,孩子們踴躍參與。每當有孩子準確讀出卡片上的字詞,潘羽茜便帶動全班鼓掌,并獎勵一枚小紅花。“得到小紅花后,他們的積極性更高了,”潘羽茜觀察到,孩子們不僅在游戲中學習,甚至開始發揮創意,嘗試用抽到的生字即興編起小故事,課堂氛圍輕松而活躍。
教學并未止步于詩歌。潘羽茜將視野投向星空,向孩子們展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壯舉圖片,并引用了“上九天攬月”的典故。“從古至今,飛向太空都是人類的偉大夢想,”她說道,并提及了家喻戶曉的喜之郎果凍廣告,“就像廣告里說的,當太空人是不是很酷?你們有誰也有這樣的夢想嗎?”“我有!”孩子們的回答響亮而整齊,充滿憧憬。潘羽茜鼓勵道:“希望你們努力學習知識,未來都能實現自己的飛天夢!”
活動的壓軸環節是“紙花綻放”小實驗。潘羽茜提前用彩紙剪好紙花分發給孩子們。當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將自己的紙花放入盛水的水桶后,奇跡發生了——原本閉合的紙花瓣在水中緩緩舒展、次第綻放。“哇!開花了!”“老師快看我的!”教室里瞬間充滿了此起彼伏的驚呼和純真的笑臉。潘羽茜簡要解釋了紙張纖維遇水膨脹的科學原理,并鼓勵有興趣的孩子回家后可以自己動手嘗試。看著孩子們專注而驚奇的神情,潘羽茜深感教育的真諦遠不止于知識的傳遞,更在于激發那份對世界永不熄滅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通過短短幾小時的實踐,潘羽茜在活動中深刻體悟到教育的本質。她曾以為教育重在傳授與規范,但此刻她更確信:“教育是陪伴,是激發,是點燃。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星辰,我的角色是幫助他們發現并點亮屬于自己的光芒。”
這場以詩歌為起點、以童心為橋梁的夏日之約,不僅為社區兒童帶去了知識與歡樂,也讓團隊成員在詩韻與童真的交匯處,更加明晰了未來投身教育事業的方向與信念。
通訊員張余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