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下午3時,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人文傳媒學院“詩韻探行,雅句傳薪”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積極響應“三下鄉”號召,走進泰州市斜橋社區,開展“詩歌文化潤童心”主題活動,致力于推動詩歌文化在小學生群體中的傳播與傳承,以多元形式為兒童送上文化盛宴。
當日下午2時30分,該團隊提前抵達社區活動室,團隊主講成員李婉婷反復核對教案,其余志愿者們采取分組工作模式。3時整,活動正式開始。李婉婷以唐代詩人韓愈的《答從叔愈》引入主題,通過講述詩人與小孤山的淵源,引導孩子們齊讀古詩、認讀生字。在“生字卡片”環節,孩子們分組尋找藏于教室角落的卡片,認讀“砥”“瀾”等字并組詞。

圖為小朋友參與生字卡片“尋寶”游戲。高鑫慧供圖。
詩詞互動后,活動進入知識拓展環節。李婉婷切換PPT,以“宇宙的奧秘”為主題,通過圖片和模型介紹太陽系構成、航天器分類等內容。“火箭為什么能飛向太空?”孩子們踴躍提問,團隊成員李婉婷舉起模型解釋:“燃料燃燒產生推力,就像氣球放氣時會飛走一樣。”知識總結環節,當主講人拋出"航天器如何分類""人類航天探索起點"等問題時,孩子們紛紛踴躍舉手作答。"分為無人航天器和載人航天器!""20世紀初隨著飛行器發展正式開啟!"稚嫩卻準確的回答接連響起。據現場觀察,超過80%的參與者能正確復述關鍵知識點,一位同學還主動補充了"中國神舟五號實現載人航天"的史實,展現出對航天知識的扎實吸收。

圖為李婉婷講解航天知識。高鑫慧供圖。
活動下半場的手工創作環節將現場氛圍推向高潮。主講人李婉婷通過投影儀分步驟演示傳統折紙窗花制作流程,孩子們在團隊成員指導下使用安全剪刀、彩色卡紙等材料進行操作。志愿者們采取分組指導模式,既協助低齡兒童完成折痕對齊、花紋描繪等精細動作,也引導老年參與者與兒童結對合作,現場"先這樣對折""這里要畫圓一點"的指導聲不斷。約二十五分鐘后,首批作品陸續完成,孩子們高舉著各色窗花爭相展示:"我的窗花有六片花瓣,像真的花一樣!""我剪的是五角星,準備送給老師!"活動室內此起彼伏的歡笑聲與投影屏上的制作教程形成溫馨圖景。

圖為小朋友送給老師的手工窗花作品。高鑫慧供圖。
活動尾聲,團隊成員朱琴對參與兒童進行采訪。一名女童興奮的說“我最喜歡找卡片游戲,像尋寶一樣!”。當被問及活動收獲時,八歲男孩認真回答:“我記住了‘中流砥柱’的意思,還知道了火箭有推進器!”家長王女士表示:“這樣的活動既讓孩子接觸傳統文化,又培養了動手能力,非常有意義。”
下午5時,活動在集體合影中圓滿結束。孩子們與志愿者手持窗花作品,臉上洋溢著燦爛笑容。相機快門聲中,詩詞的韻味、探索的熱忱與童真的歡笑,被永久定格。

圖為實踐團隊與小朋友們的大合照。高鑫慧供圖。
從詩詞講解環節的字斟句酌、互動游戲中的活力迸發,到航天知識拓展的跨域融合、手工創作時的溫情互動,實踐團隊通過多元形式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文化傳承與科學探索的種子。活動尾聲,夕陽余暉透過窗戶為滿室作品鍍上金邊,團隊成員在整理教具時發現,許多窗花背面都寫著"送給老師""謝謝姐姐"等稚嫩字跡。這場青春力量與童真童趣的雙向奔赴,不僅為古典詩詞的社區傳承開辟了"寓教于樂"的新路徑,更通過跨代際互動構建起代際文化交流的橋梁。(記者 高鑫慧 通訊員 顧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