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視角看見綠色中國的未來可能
在江蘇某高校的實驗室,我見到了一個由學生組成的“零碳團隊”。他們研發的“校園碳足跡計算器”小程序,能通過記錄學生的出行、飲食、消費數據,自動生成個人碳排放量,并給出減排建議。“剛開始只是課程作業,沒想到在校園里火了。”團隊負責人小林說,“現在大家會比誰的碳積分低,騎自行車上課的人多了,食堂的‘光盤行動’也更自覺了。”更意外的是,這個小程序被當地社區看中,正在修改后向居民推廣。這件事讓我明白:青年的環保參與,自帶“輕量化”“趣味化”的特點,我們擅長用技術和創意降低環保的門檻,讓綠色生活變得可感、可及。
這種創意在鄉村同樣能生根發芽。在湖南某留守兒童較多的村莊,我們遇到了“綠芽計劃”的志愿者小周。她和同學們利用假期教孩子們用廢舊塑料瓶制作花盆、用秸稈編手工藝品,既解決了垃圾亂扔的問題,又培養了孩子們的環保意識。“有個孩子把自己做的塑料瓶花盆送給在外打工的媽媽,視頻里媽媽哭了,說‘孩子長大了,還懂得心疼地球了’。”小周的講述讓我動容——環保教育從來不是枯燥的說教,當它與親情、創造力結合,便能在孩子心中種下綠色的種子。這些孩子未來或許不會成為環保專家,但他們從小建立的生態觀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家庭與社會。
調查中,青年群體的“行動力”更讓我印象深刻。在四川某環保組織,一群“95后”志愿者正在開展“河流健康診斷”項目:他們帶著水質檢測包走進鄉村,教村民用簡易方法監測河水pH值、溶解氧,再將數據上傳到云端形成數據庫。“專業機構的檢測覆蓋不了所有小支流,而村民最了解自己家門口的河。”志愿者小王說,“我們做的就是‘賦能’,讓村民從‘旁觀者’變成‘監測員’。”這種“專業+民間”的結合,打破了環保的“精英主義”壁壘,讓保護力量滲透到最基層。
當然,青年參與環保也面臨困惑:有同學想創業做環保項目,卻苦于缺乏資金與政策支持;有人在社交媒體宣傳環保理念,卻遭遇“作秀”的質疑。但這些困難恰恰說明,綠色中國的建設需要給青年更多試錯空間——學校可以開設更多跨學科的環保實踐課程,企業可以提供環保創新孵化平臺,社會也應多一份對青年行動的包容與鼓勵。
實踐結束后,我和同學們組建了校園“綠色宣講團”,計劃把調查中看到的故事、學到的方法分享給更多人。我們或許不能立刻解決復雜的環境問題,但可以用青春的活力點燃更多人的環保熱情。正如一位老環保工作者所說:“綠色中國的未來,不在遠方的規劃里,而在每個年輕人的雙手上。”這句話讓我堅定了信念:守護綠色,不必等待“長大成人”,從現在開始,用我們的知識、創意與勇氣,就能為這片土地帶來微小卻持續的改變。
作者:樂可 來源:中國環境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以青年視角看見綠色中國的未來可能
- 作為一名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我曾以為“守護綠色”是專家與政府的責任。但這場“綠色中國”社會實踐,讓我在與同齡人的碰撞中,找到了
-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