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國家關于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指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2025年7月16日,“非遺賦能·鄉筑蘭州”西安明德理工學院赴甘肅蘭州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甘肅省博物館,圍繞“非遺傳承與愛國主義”開展實地調研、專題學習與影像拍攝工作。

甘肅省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種類豐富,時間跨度長,涵蓋絲路文化、革命文物與非遺技藝,是了解甘肅歷史與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尤其在非遺展示方面,系統呈現了甘肅地區多民族、多樣態的文化遺產。
從千年古道中探尋非遺脈絡
走進絲綢之路展館,一幅橫貫東西的文明畫卷徐徐展開。從張騫鑿通西域、駝鈴古道,到漢唐盛世、敦煌壁畫,展館以文物、圖景、互動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全景式展示了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的交匯與融合。
實踐隊員重點關注絲路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軌跡與演變形態,發現大量非遺技藝正是在絲綢之路的文化往來中逐步演進成型。例如彩陶器物、金屬工藝、刺繡服飾等展品,不僅體現了中華傳統工藝的深厚基礎,也印證了非遺技藝在多元文明交融中的傳播路徑。

隊員們表示,通過這次觀展,他們不僅了解了甘肅作為絲綢之路“黃金通道”的地位,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非遺不是靜止的傳統,而是伴隨歷史而流動、因文化交流而生輝的活態文明成果。
在紙短情長里觸摸理想溫度
隨后,實踐隊來到“中國共產黨人的家風”檔案館,參觀了李大釗、江竹筠、方志敏等革命先烈的珍貴書信原件。一封封紙張泛黃卻情感熾熱的家書,記錄下共產黨人身處戰爭年代對親人的牽掛與對信仰的堅守。

從“為著救中國,不惜犧牲一切”的鏗鏘誓言,到“望你珍重,為母不怨”的柔情話語,字里行間凝聚著無數革命先烈的赤子之心與理想之魂。隊員們認真閱讀、深情聆聽,不少人在展板前久久佇立,沉思良久。
來自西安明德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馬哲老師,在展館內將課本理論與展品故事熔于一爐,以一場兼具思想深度與現場感染力的生動思政課,為同學們后續行走的思政課拍攝提供了可感可學的鮮活范例。

這場信仰的對話不僅引發了深刻的情感共鳴,也為隊員們在非遺傳承主題之外,補充了精神層面的厚度與思想的力量。
在沉浸體驗中激活理論課堂
為充分轉化實踐成果,實踐隊同步開展“大學生講思政課”視頻拍攝。圍繞“非遺文化中的中國精神”主題,成員們結合參觀體會撰寫講述稿件,從技藝背后的歷史邏輯、價值認同與信仰寄托切入,以青年視角講述非遺傳承的時代意義。
拍攝期間,隊員們在展廳中錄制影像素材,精心布景、多次推演,力求將真實的文化觸動轉化為有溫度、有力量的傳播內容。我院實踐團隊將繼續以實際行動,助力非遺的傳承傳播,用青年之力書寫新時代的文化答卷。

非遺承載歷史的溫度,信仰點亮精神的燈塔。
在絲路與家書的交匯中,青年學子正以腳步丈量文明,以實踐感悟信仰,用青春之筆續寫文化的傳承篇章。讓非遺活起來,讓青年動起來。文化在路上,精神在傳承。
(作者:西安明德理工學院馬哲 何怡伶 郭冉 張鳴喆 劉妍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