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綠色使命共繪生態畫卷
一、實踐調查間,看見綠色轉型的生動實踐
我查閱了大量資料,最觸動我的,是綠色文化的悄然興起。在云南某少數民族村寨,傳統的“神山”信仰與現代環保理念奇妙融合。村民們既遵守著“不準砍伐神山上的樹木”的古老禁忌,也學會了用手機APP記錄森林火災隱患;孩子們在學校學習垃圾分類,回家后會糾正長輩“隨手丟垃圾”的習慣。村支書說:“以前環保是‘上面讓干的’,現在成了‘我們自己要干的’。年輕人拍的護林短視頻發到網上,還能吸引游客來體驗生態旅游呢。”這種文化層面的轉變,比任何制度約束都更有生命力——當環保從“外部要求”變成“內在認同”,綠色生活便有了持久的動力。
查閱了家鄉當地一些新能源企業的資料,我們看到了科技賦能綠色發展的力量。車間里,工作人員正在調試光伏板組件,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研發的高效光伏技術已在西北地區推廣,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百萬噸。“以前總覺得環保是‘花錢的事’,現在才明白,綠色轉型能創造實實在在的效益。”一位老員工的話讓我深受觸動——當環保與產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守護綠色便有了持久的動力。
鄉村的變化更讓我們驚喜。在生態示范村,家家戶戶門口都擺放著分類垃圾桶,秸稈資源化利用站里,廢棄秸稈被加工成有機肥反哺農田。從“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觀念的轉變讓綠色生活方式在鄉村扎下了根。
二、調查中,直面生態保護的現實挑戰與轉型
實踐并非一路所見皆為坦途。在城鄉結合部的調研中,我們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某社區的垃圾分類點,雖然設置了分類垃圾桶,但不少居民仍將垃圾混裝投放,清運車也未按分類運輸。社區網格員無奈地說:“宣傳做了很多,但有些老人嫌麻煩,年輕人又忙得沒時間細想。”這讓我意識到,環保習慣的養成,不僅需要制度約束,更需要長期的耐心引導。
我了解到湖北某工業園,十年前,這里是當地的“污染重災區”,化工企業扎堆,COD(化學需氧量)排放超標3倍,周邊村民投訴不斷;如今,園區通過“循環經濟”模式,實現了廢水、廢氣、廢渣的90%回收利用,年產值卻增長了5倍。園區負責人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以前處理廢水要花大錢,現在把廢水凈化后供給下游企業做冷卻水,反而能收費;廢渣提煉出的重金屬,成了新能源電池的原料。環保投入不是成本,而是能產生收益的投資。”這種“變廢為寶”的轉型,背后是產業鏈的重構——通過引入環保技術企業,園區形成了“化工生產—廢物處理—再生資源”的閉環,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經濟可行性。
三、感悟里,明晰青年擔當的時代內涵
實踐中,無數普通人的環保行動讓我熱淚盈眶。年近七旬的王大爺堅持每天在河邊撿拾垃圾,一干就是十年;大學生環保社團利用假期走進山區,教孩子們識別瀕危動植物;企業里的工程師們熬夜攻關,只為讓排放指標再降一個百分點……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日復一日的堅持,詮釋著“守護”的真諦。這讓我深刻認識到:綠色中國的建設,從來不是少數人的“獨角戲”,而是億萬人民共同參與的“大合唱”。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該如何參與這場“綠色接力”?在社區宣講環保知識時,我找到了答案。當看到孩子們認真地在“環保承諾墻”上簽下名字,當聽到老人詢問“廢舊電池該往哪放”,我忽然明白:改變可以從“小”開始——少用一個塑料袋,多乘一次公交,主動參與一次垃圾分類,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匯聚起來便是推動綠色發展的巨大力量。
實踐結束后,我們團隊整理了調研數據,環保督察組的明察暗訪、村民自發組建的護河隊、科研團隊在實驗室里攻克的回收技術難關。這些場景共同構成了綠色中國的生動注腳——它不是完美的終點,而是持續生長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在各自的坐標上發力。這讓我真切感受到,守護綠色,不必等、不必靠,從身邊事做起,就是最好的擔當。
四、結語
這場社會實踐,讓我對“綠色中國”有了從抽象到具體的認知,也讓我對“共同守護”有了從模糊到清晰的理解。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有成就也有挑戰,有歡笑也有汗水,但只要每一個人都邁出一小步——政府堅守責任、企業主動擔當、公眾積極參與,就一定能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之路。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既是綠色中國的受益者,更應是守護者、建設者。讓我們以青春為筆,以行動為墨,在綠色中國的畫卷上,寫下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擔當與榮光——因為我們深知:綠水青山的守護,不在遠方,就在當下;不在他人,而在你我。
作者:樂可 來源:中國環境報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踐行綠色使命共繪生態畫卷
- 為期兩周的“綠色中國,你我共同守護”社會實踐調查活動落下帷幕,從城市公園到鄉村田野,從環保企業到社區家庭,我們用腳步丈量綠色中
-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