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實踐背景與目的
清晨的上海弄堂里,總能飄來一陣混合著面香、蛋香與甜面醬的氣息——那是老上海雞蛋餅的味道。作為承載著城市記憶的傳統小吃,它曾是街頭巷尾最尋常的早餐風景。為探尋這道美食的制作密碼與文化根脈,我開展了此次實地探索活動,希望通過親身體驗,記錄下老上海雞蛋餅的傳統工藝。
二、實踐過程
我的第一站是靜安寺附近的老攤,攤主李伯已做了四十年雞蛋餅。他的攤位支在一棵老梧桐樹下,鐵皮灶臺上的平底鍋被歲月磨得發亮。“做餅要先懂面糊。”李伯邊說邊演示:普通面粉加涼水,按1:1.5的比例調成糊狀,筷子挑起時能連成細線卻不結塊。他說這是祖輩傳下的比例,“太稀攤不成形,太稠咬不動,得像上海人的性子,講究個恰到好處。”
攤餅的工具是一根竹制“蜻蜓”,李伯舀一勺面糊倒在熱鍋上,手腕輕轉間,竹蜻蜓便將面糊推成巴掌大的圓餅。待邊緣微微翹起,他磕入雞蛋,用竹蜻蜓快速劃散,蛋液如金箔般鋪滿餅面。“撒料要趁蛋液沒凝,”他抓一把蔥花、一撮黑芝麻撒上去,指尖還捏了點蝦皮,“以前物資緊,蝦皮是頂鮮的料,現在還這么加,是為了那口老味道。”
翻面的瞬間,面香混著蛋香猛地竄出來。李伯在餅上刷了層琥珀色的醬,“這甜面醬得用本幫方法熬,加冰糖和黃酒,不然太齁。”最后裹上一根現炸的油條,卷成筒狀遞過來。咬下去,餅皮軟中帶韌,雞蛋嫩得流汁,甜面醬的醇厚裹著油條的香脆,確實是記憶中的味道。
之后我又走訪了浦東、虹口的五處攤位,發現傳統做法各有堅持:有的堅持用煤爐加熱,說“煤火慢,餅才入味”;有的只加脆餅不加油條,說“老早辰光只有脆餅”。但無論細節如何,那份對“現做現吃”“料足味正”的堅守始終不變。
三、實踐感悟
這次探索讓我明白,老上海雞蛋餅的魅力從不在花哨。它的面糊比例藏著街頭智慧,竹蜻蜓的轉法浸透著歲月經驗,甜面醬的熬制裹著本幫情懷。如今城市發展快,連鎖早餐店擠占了小攤空間,愿意守著鐵皮灶的手藝人越來越少。
但當我看到放學的孩子攥著零錢等餅,白發老人特意繞路來買時,忽然懂得:這張熱騰騰的雞蛋餅,早成了上海人味覺里的鄉愁。或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多一份關注,讓這道帶著煙火氣的傳統美食,繼續在晨光里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