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特色美食采訪報告——南京烤鴨
南京特色美食采訪實踐報告 —— 徐家鴨子店
一、引言
南京,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古都,不僅有著秦淮河畔的婉轉風情,明城墻下的歲月滄桑,更有著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文化。在眾多美食之中,南京烤鴨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獨特的風味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南京人。暑假期間,我懷揣著對南京美食文化的好奇與向往,來到了南京市雨花臺區民和路 1-20 號的徐家鴨子店,展開了一場關于南京烤鴨的深度采訪實踐。此次實踐旨在探尋南京烤鴨的歷史脈絡、制作奧秘,更聚焦于徐家鴨子店如何在青年傳承人的帶領下,以商業手段讓這一傳統美食煥發出新的生機,為傳統美食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借鑒。
二、南京烤鴨的歷史與文化背景
南京素有 “鴨都” 之稱,南京人對鴨子的喜愛由來已久,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唐代學者陸廣微在《吳地記》以及宋代李昉的《太平御覽》中,均記載了吳王夫差筑城養鴨的事跡,可見彼時吳地(南京隸屬吳地范圍)人們已普遍食用鴨子 。《南史》里也有一段關于鴨子助力戰爭勝利的有趣記載,梁敬帝紹泰二年(公元 556 年),陳霸先率軍與北齊軍在建康附近作戰,因大雨導致士兵缺糧、士氣低迷,關鍵時刻陳蒨送來三千石米和一千只鴨子,陳霸先軍隊靠 “炊米煮鴨” 重振士氣,最終戰勝北齊軍,此后鴨子在南京人心中的地位愈發重要,鴨饌烹飪方式也日益豐富。
南北朝時期,南京烤鴨的雛形初現。南朝人虞悰所著的《食珍錄》中記載了 “炙鴨”,這被視作將鴨子作為燒烤食材的最早文字記錄 ,為南京烤鴨的發展奠定了基石。書中雖未詳述其制作過程,但結合同時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 “腩炙鴨” 的做法 ——“肥鴨,凈治洗,去骨作臠,酒五合,魚醬汁五合,姜、蔥、橘皮半合、豉汁五合,合和,漬一炊久,便中炙”,可推測當時 “炙鴨” 或已采用類似的腌制、烤制流程,追求鴨肉入味與外皮焦香。
東晉時期弘君舉所著《食檄》,更是從側面為南京烤鴨的早期發展提供了線索。文中雖未直接提及 “炙鴨”,卻詳細描繪了諸多江南美食及飲食場景。彼時南京作為東晉都城,飲食文化昌盛繁榮,各類珍饈美饌層出不窮。烤鴨作為極具江南特色的美食,很可能已在當時的飲食體系中嶄露頭角,只是由于種種原因未被《食檄》詳盡記錄。但從其對周邊食材運用、烹飪技法的描述中,不難想象,以當地優質湖鴨為原料,經獨特炙烤工藝制作的 “炙鴨”,或許已悄然出現在東晉貴族的餐桌上,成為宴會佳肴之一。
到了明朝,南京烤鴨迎來關鍵發展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受當地 “三天不吃鴨,走路就打滑” 風氣影響,每日必食烤鴨。宮廷御廚為滿足皇帝需求,不斷鉆研,在傳承前代 “炙鴨” 技藝的基礎上,研制出叉燒烤鴨和燜爐烤鴨兩種經典做法。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將南京烤鴨技術帶去,北京第一家烤鴨店開業時名為 “金陵片皮鴨”,足見南京烤鴨對北京烤鴨影響深遠 。
南京烤鴨制作精細,注重皮酥肉嫩、肥而不膩的口感。其獨特之處在于,鴨子在烤制前需經過一系列處理,如在鴨腔子里塞蔥、灌水等,外烤內煮,使鴨肉熟透的同時,腔內的汁水也變得鮮美。出爐后的烤鴨,表皮金黃酥脆,鴨肉鮮嫩多汁。而搭配烤鴨的紅鹵更是南京烤鴨的靈魂所在,老鹵的調制十分考究,需加入松仁、瓜仁、芝麻以及多種調料,口味講究略甜微酸、鮮咸適度,與鴨肉相得益彰。
三、徐家鴨子店的傳承與發展
(一)店鋪的歷史沿革
徐家鴨子店在雨花臺區民和路 1-20 號已經扎根多年,是周邊居民心中響當當的鴨子品牌。它的故事始于老一輩徐家人對南京烤鴨的熱愛與堅守。最初,店鋪規模不大,只是一個小小的攤位,憑借著地道的口味和實在的分量,慢慢積累了第一批忠實顧客。隨著時間的推移,徐家鴨子的名聲逐漸傳開,從一個小攤位發展成了如今擁有固定店面、設備齊全的鴨子店。
(二)青年傳承人的接棒與創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老一輩漸漸力不從心,徐家的年輕一代毅然接過了傳承的接力棒。這位青年傳承人深知,要讓徐家鴨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不能僅僅依靠老顧客的情懷,還需要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他首先從制作工藝上入手,在保留老一輩秘制配方和核心工藝的前提下,引入了更科學的食材處理和儲存方法,確保鴨子的新鮮度和衛生安全。比如,建立了嚴格的食材采購標準,只選用優質的湖鴨,并且對鴨子的養殖環境、生長周期等都有明確要求。
在產品方面,除了傳統的烤鴨、鹽水鴨,他結合現代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追求,推出了低脂烤鴨、五香烤鴨等新品種。同時,還拓展了產品線,將鴨身上的各個部位進行精細化加工,開發出了鴨舌、鴨腸等鹵味小吃,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需求。
(三)商業手段助力傳承
線上線下融合:青年傳承人敏銳地察覺到互聯網時代的商機,積極開展線上業務。他開通了外賣平臺店鋪,讓顧客足不出戶就能品嘗到徐家鴨子的美味。同時,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發布店鋪的日常制作過程、新品推薦、優惠活動等內容,吸引了大量年輕粉絲。很多顧客通過線上平臺了解到徐家鴨子店,進而成為線下門店的常客。
打造品牌形象:他注重店鋪的品牌建設,設計了獨特的店鋪 logo 和包裝。包裝上印有徐家鴨子店的歷史故事和南京烤鴨的文化背景,既美觀又具有文化內涵,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此外,還統一了店員的服裝,規范了服務流程,給顧客留下了專業、正規的印象。
開展互動活動:為了增強與顧客的粘性,徐家鴨子店經常開展互動活動。比如,舉辦 “我與徐家鴨子的故事” 征集活動,邀請顧客分享自己與徐家鴨子的難忘經歷,優秀作品會在店內展示并給予獎勵。還會在節假日推出親子 DIY 烤鴨體驗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到烤鴨的簡單制作過程中,感受南京烤鴨的魅力。
四、顧客評價與市場影響力
在徐家鴨子店采訪期間,我看到店內總是人頭攢動,前來購買鴨子的顧客排起了長隊。我隨機采訪了幾位顧客,他們紛紛對徐家鴨子贊不絕口。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告訴我:“我吃徐家鴨子吃了幾十年了,從它還是個小攤位的時候就開始買,味道一直沒變,還是那么正宗。現在年輕人接手后,花樣多了,但這老味道還在,不容易啊。”
一位年輕的媽媽說:“我家孩子特別喜歡吃他們家的烤鴨,肉質鮮嫩,不油膩,而且他們的包裝很方便,帶回去給孩子吃很放心。有時候不想做飯,就買半只烤鴨,再配上點蔬菜,一頓飯就解決了。”
除了周邊居民,還有不少從其他區特意趕來的顧客。一位來自秦淮區的顧客說:“早就聽說徐家鴨子店很有名,今天特意過來嘗嘗,果然名不虛傳。這烤鴨的皮特別脆,鹵汁也好吃,回去一定要推薦給朋友。”
徐家鴨子店憑借著良好的口碑和獨特的經營模式,在南京的鴨子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它不僅是周邊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選擇,還成為了南京特色美食的一張名片,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很多游客在品嘗過徐家鴨子后,都會帶一些真空包裝的產品回去送給親朋好友,讓更多人感受到南京烤鴨的魅力。
五、結論
通過對南京市雨花臺區民和路 1-20 號徐家鴨子店的采訪實踐,我對南京烤鴨這一特色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南京烤鴨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食檄》《食珍錄》等文獻中可窺見其悠久的歷史淵源。
徐家鴨子店作為南京烤鴨傳承與發展的典范,青年傳承人用創新的商業手段讓這一傳統美食煥發出了新的活力。他在堅守傳統制作工藝和口味的基礎上,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品牌建設、互動活動等方式,擴大了店鋪的影響力,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
徐家鴨子店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傳統美食的傳承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只有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運用科學的經營理念和方法,才能讓傳統美食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像徐家鴨子店這樣的傳統美食店鋪,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飲食文化貢獻力量。
作者:陳睿 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美術學院團總支團隊,南京市雨花臺區徐家鴨子店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南京特色美食采訪報告——南京烤鴨
- 美食文化作為地域文化的關鍵一環,其重要性愈發凸顯。從傳統節日的特定佳肴到日常街巷的特色小吃,每一道美食都蘊含著先輩們的智慧與情
- 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