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背景與目的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不僅以繁華的經濟和多元的文化聞名,其獨具特色的本幫美食更是吸引著無數食客。本次暑期實踐,我選擇以“上海排骨年糕”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走訪、訪談廚師、參與制作等方式,深入了解這道經典小吃的食材來源、烹飪技藝及風味特點,挖掘其背后的飲食文化內涵。實踐旨在通過美食這一窗口,感受上海傳統與創新交融的城市魅力。
二、排骨年糕的食材來源
1. 排骨的選擇:
傳統排骨年糕選用豬大排(帶骨里脊肉),要求肉質厚實、紋理細膩。上海本地供應商多從崇明島或蘇北地區采購優質生豬,確保新鮮度。部分老店會提前用刀背拍打排骨,破壞纖維組織,使口感更松軟。
2. 年糕的原料:
年糕以粳米為主料,上海郊區(如青浦、松江)至今保留手工制作水磨年糕的工藝。粳米浸泡后磨漿、壓干、蒸制,成品細膩彈牙,帶有淡淡米香。現代商家為提升效率,多與本地年糕廠合作,但依然堅持傳統配方。
3. 調味輔料:
腌料:醬油、黃酒(紹興產)、白糖、蔥姜汁,部分店家加入五香粉提味。
炸粉:紅薯淀粉與面粉按3:1混合,形成酥脆外皮。
醬汁:老上海特色“辣醬油”(實際為伍斯特醬,酸甜微辣)或自制甜面醬。
四、烹飪方法與步驟
1. 排骨處理:
大排用刀背橫向敲打至厚度均勻(約0.5厘米),加入腌料冷藏2小時。
裹上混合炸粉,輕壓使粉漿貼合,靜置返潮(避免油炸脫殼)。
2. 油炸工藝:
鍋中倒入菜籽油(沸點高,增香),六成油溫(180℃)下排骨,中火炸3分鐘至金黃,撈出瀝油。
轉大火升高油溫,復炸10秒逼出多余油脂,增強酥脆感。
3. 年糕烹制:
條狀年糕沸水煮1分鐘撈出,過冷水保持韌性。
傳統做法將年糕放入排骨油鍋輕炸20秒,現代為健康多改為煎制或直接搭配。
4. 裝盤調味:
年糕墊底,排骨切條鋪于其上,淋辣醬油或甜面醬,撒白芝麻點綴。
五、風味特點與文化內涵
1. 口感層次:
排骨外酥里嫩,肉質多汁,裹挾醬料的酸甜;年糕軟糯彈牙,米香與油香交融。


2. 味覺平衡:
上海本幫菜“濃油赤醬”的特色在排骨年糕中得以體現,但通過辣醬油的酸味調和,避免油膩感,形成咸鮮帶甜的復合風味。
3. 市井情懷:
排骨年糕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最初是弄堂里的平民小吃,如今已成為上海人記憶中的“童年味道”。其親民的價格與飽腹感,折射出上海飲食文化中務實與精致并存的特質。
六、實踐感悟
通過本次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一道傳統美食的傳承離不開對食材的嚴選、工藝的堅守與口味的創新。排骨年糕看似簡單,卻蘊含了上海人“螺螄殼里做道場”的生活智慧。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主動了解并傳播這些瀕臨消逝的飲食文化遺產,讓它們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