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拾穗志愿服務隊抵達長梁村六組,在當地傳承人的帶領下,開始了對絲弦鑼鼓的“知識尋蹤”。建始絲弦鑼鼓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明清時期,以絲竹樂器與打擊樂結合為特色,曲調悠揚且富有鄉土氣息。團隊成員通過翻閱地方志、聆聽傳承人口述歷史,梳理了這一藝術的演變歷程。
學習絲弦鑼鼓過程拍攝(7月11日拍攝)攝影人員張慧倩
在樂器講解環節,傳承人展示了鑼、鼓、二胡、嗩吶等核心樂器,并演示了演奏技巧。“絲弦鑼鼓的獨特之處在于‘絲竹相和,鑼鼓點睛’,”傳承人一邊調試琴弦一邊講解,“比如這首《高山流水》,需要二胡的柔美與鑼鼓的鏗鏘相互映襯。”隊員們認真記錄,并嘗試演奏基礎音律,現場氣氛熱烈。
在隨后的訪談中,團隊圍繞絲弦鑼鼓的傳承現狀與村民展開對話。村民感慨道:“現在年輕人更愛玩手機,愿意學鑼鼓的越來越少。”然而,范書記表示,近年來政府對非遺項目的扶持讓這一藝術重現生機,“去年村里成立了鑼鼓隊,還去縣里表演過!”
針對如何擴大影響力的問題,隊員們提出“非遺進校園”“短視頻推廣”等建議。村民王大姐笑著說:“要是娃娃們能學會,這門手藝就不怕失傳了!”
傍晚,團隊與村民共同舉辦了一場小型樂器匯演。傳承人率先演奏了經典曲目《十番鑼鼓》,鏗鏘的節奏引來陣陣掌聲;隊員們則用新學的技巧合奏了改編版《茉莉花》,傳統旋律融入現代編曲,令人耳目一新,F場不少孩子躍躍欲試,爭相體驗敲鑼打鼓的樂趣。
絲弦鑼鼓匯演過程拍攝(7月11日拍攝)攝影人員張慧倩
“我們原本以為非遺離生活很遠,但今天發現它如此鮮活。”隊員張同學表示,“下一步我們會設計適合孩子的教學方案,讓絲弦鑼鼓‘活’起來。”
活動結束后,團隊整理了音視頻資料,并計劃將絲弦鑼鼓融入鄉村小學的美育課程。“非遺傳承需要代代接力,”隊長陳蓓蓓說,“我們希望通過志愿服務,為孩子們打開一扇了解傳統文化的窗口。”
此次探訪不僅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非遺文化的魅力,也為長梁村的藝術傳承注入了新動力。據悉,拾穗志愿服務隊將于7月中旬啟動“絲弦鑼鼓小課堂”,持續助力鄉村文化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