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期間,安徽理工大學鄉村振興促進團在李莊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助農服務、實地調研、座談交流等行動,以“我在李莊過七一”為主題,將青春力量融入鄉村振興實踐,用扎實行動為黨的生日獻禮。
助農一線:集市幫扶摸實情,點滴行動暖民心

促進團團員幫助果農搬運桃子
崔耀文供圖
七一當日,安徽理工大學鄉村振興促進團來到李莊集市,協助當地果農開展桃子分揀與搬運工作。團隊成員走進集市攤位,看到成筐的桃子剛從田間運抵,便主動上前搭手:有的俯身將整筐桃子從運輸車上卸下,輕放至攤位旁;有的按成熟度分揀,將紅透的鮮果與帶青的果實分開堆放,方便后續銷售與加工。
勞作間隙,團隊與果農深入交流,詳細記錄桃子產銷數據:面向大眾零售的成熟桃子,售價為1.1元每斤;供加工廠做罐頭、果脯的青澀桃子,售價為0.8元每斤。同時,成員們梳理出采摘、運輸、分揀、銷售的全流程,發現“包裝簡陋、散戶零售占比高、議價能力弱”等問題。
搬運結束后,果農從筐中挑出最大的桃子遞給成員們,笑著說:“嘗嘗咱李莊的甜桃!”大家連連擺手婉拒:“叔,我們能幫上忙就好!”這場助農行動,不僅為果農減輕了勞作負擔,更讓團隊掌握了農產品產銷的第一手資料。
七一座談:“我在李莊過七一”,雙校聯動話振興
七一當天,李莊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里,“我在李莊過七一”的紅色橫幅格外醒目。安徽理工大學鄉村振興促進團與合肥技術學院實踐隊齊聚于此,圍繞連日調研成果開展交流座談,共話李莊發展路徑。

兩校三下鄉成員和村書記進行座談
王賢隆供圖
座談伊始,安徽理工大學促進團分享調研發現:李莊桃子品質優良但缺乏統一包裝,“梨樹王”文化底蘊深厚卻未形成文旅品牌,村莊建設中存在“鄉土元素保護不足”的隱憂。交流中,合肥技術學院一名成員認真說道:“在調研的這幾天有句話讓我非常觸動‘鄉村振興不是把農村改成城市,要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
安徽理工大學促進團隨后分享了他們的調研重點:通過走訪加工廠、集市商戶,,散戶零售的桃子1.1元每斤,賣給加工廠的青桃僅0.8元每斤。“我們調研時發現,村民對電商銷售有需求但缺方法,或許可以從短視頻宣傳、簡易包裝入手破局。”合肥技術學院成員補充道。
兩校團隊圍繞“如何讓農村更像農村”“如何讓農產品賣上好價錢”展開深入交流:安徽理工大學提出,結合“梨樹王”文化設計鄉土風格包裝,既保留農舍、老樹等元素,又能提升產品辨識度;合肥技術學院建議,聯合開展電商培訓,教村民拍攝采摘視頻、撰寫銷售文案,拓寬1.1元每斤零售桃的銷售渠道。
當地村書記全程參與座談,對兩校建議表示認可:“你們說的‘更像農村’,說到了咱心坎里。李莊的發展,就得守住這份鄉土氣,希望各校的促進團能為我們提出寶貴的建議。”現場確定了對接人,約定次日開始推進包裝設計與培訓籌備,讓座談成果盡快落地。
座談結束后,村書記帶領著現場的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正式黨員對著黨旗進行了莊嚴的入黨誓詞,李莊過七一讓每位成員對黨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七一收獲:實干鋪就振興路,青春承諾見行動

安徽理工大學促進團在村黨群服務中心
唐景颯供圖
七一當天的實踐活動,為李莊振興注入了實實在在的動力。安徽理工大學促進團與合肥技術學院實踐隊不僅完成了《李莊農產品產銷痛點清單》《“梨樹王”文旅開發初步思路》兩份調研成果,更在座談中明確了3類具體行動:一是3日內完成桃子包裝設計初稿;二是5日內完成電商培訓課件,涵蓋短視頻拍攝技巧、平臺運營基礎;三是聯合梳理“梨樹王”傳說故事,為文旅宣傳積累素材。
從集市上俯身搬運桃子的汗水,到座談會上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安徽理工大學促進團以七一實踐為起點,用青春行動詮釋了“我在李莊過七一”的深刻內涵。合肥技術學院成員的那句“要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話語,既是對鄉村振興本質的思考,更是青年學子扎根鄉土、服務振興的鄭重承諾。未來,團隊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持續深耕李莊,讓青春力量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綻放更絢麗的光彩。
(通訊員:王賢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