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凌家灘遺址的保護現狀并充分挖掘其發展潛力,2025年盛夏,藝術設計學院“玉”見凌家灘青年實踐團的成員深入江淮大地,開展為期四天的文化探源之旅,足跡遍及新開館的凌家灘遺址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核心區及運漕古鎮等地。
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關鍵節點,新近試運營的凌家灘遺址博物館(2025年5月開放)成為實踐團的首要調研地。這座承載著“古國時代”文明密碼的殿堂,向青年學子們展示了約1100件珍貴文物,尤其是其精湛絕倫的玉文化(玉龍、玉鷹、玉人等)和獨特的“玉殮葬”習俗,無不彰顯著5800年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文明的輝煌高度。
然而,輝煌之下是迫切的保護需求。在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實踐團采訪了含山縣凌家灘遺址公園的工作人員,也向博物館內的參觀者發放了問卷,發現了還存在保護與發展的平衡張力、可持續運營等難題。
為探索區域協同發展的可能性,實踐團踏訪了與凌家灘地理相近、歷史上作為重要商貿樞紐的運漕古鎮。然而,眼前景象與昔日繁華形成強烈反差:青石板街道兩旁,大部分商鋪大門緊閉,門窗蒙塵,昔日的商業活力蕩然無存;人氣冷清,游客稀少,部分保存尚好的歷史建筑(如李鴻章當鋪、宗祠)也因缺乏有效運營與吸引力而門庭冷落;發展存在停滯跡象,雖有龍舟賽等節慶活動的嘗試(如6月23日舉辦過),但缺乏系統性、持續性的活化策略,未能有效拉動古鎮整體復興。
運漕古鎮的現狀為凌家灘的發展提供了深刻的現實鏡鑒:單純依賴歷史底蘊,缺乏創新驅動、業態培育、有效運營和持續投入,文旅項目極易陷入困境。這警示著凌家灘未來的發展,必須避免重蹈覆轍,需走出一條科學保護、創新活化、可持續運營的新路。
凌家灘遺址,作為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多元一體”格局的關鍵物證,其價值遠超地方范疇。“玉”見凌家灘青年實踐團的調研,不僅是一次田野考察,更是一次對文明守護與傳承責任的深刻體認。實踐團也將在暑期圍繞凌家灘遺址的保護與活化提出核心建議,聚焦深挖其獨特價值與發展潛力,形成相關調研報告,希望為守護這處閃耀著文明曙光的圣地貢獻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