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鄉融合發展步伐加快,科技下沉成為連接城鄉、賦能基層的重要紐帶。為讓鄉村兒童近距離觸摸人工智能的溫度,播撒科技探索的種子,7月6日上午,懷化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軟件學院)“數字螢火蟲”實踐團于麻陽苗族自治縣蘭村鄉椒林村開展“AI創意工坊”課堂。本次課堂通過動手實踐,帶領孩子們探索人工智能的功能,讓科技的種子在鄉土間生根發芽,推動科技教育在鄉村地區的普及與發展。
溫故知新,筑牢AI認知基石
課堂伊始,實踐團隊員引導孩子們重溫上一堂AI課程中接觸到的各種AI軟件,快速喚醒對AI的初步認知,自然過渡到本次課程的深度探索情境當中,為后續的課程奠定了基礎,讓孩子們以更自信的狀態投入AI世界的探索。

圖(一)小朋友回顧AI知識(廖精強攝)
創意綻放,AI畫筆繪童心
課程第二環節聚焦AI在畫作修復與創作領域的應用。實踐團通過對比展示,讓孩子們直觀感受AI修復老舊畫作的效果——原本褪色的畫面重新煥發出生機起來;隨后以樂高模型類比講解AI的核心原理:數據訓練如同收集積木,擴散模型則是組合過程,讓AI抽象的技術變得通俗易懂。在實踐隊員們的協助下用AI繪畫軟件創作,孩子們的創意借助AI技術具象呈現出來。

圖(二)共同制作AI圖畫(唐瓊攝)
文思泉涌,AI妙筆續童夢
第三環節圍繞AI的故事創作功能展開。實踐團通過實例向孩子們展示AI能快速地捕捉奇思妙想,讓文字創作更高效。教學環節特別設計“故事接龍”板塊,實踐團隊成員首先提供故事開篇作為創作引導,隨后指導學生運用人工智能輔助創作工具,結合自身想象力進行故事續寫,最終呈現出豐富多樣的創作成果。在作品展示環節,孩子們踴躍分享創作心得。他們可以體會到,AI就像一位靈動的文字精靈,不僅優化了文字表達,更讓他們明白:科技是激發創意的催化劑,能讓天馬行空的想象躍然紙上,綻放出更絢麗的光彩。

圖(三)小朋友分享續寫故事(廖精強攝)
編程智光,AI代碼筑夢
第四環節為“代碼編程與人工智能的碰撞”,實踐團展示AI在游戲構建中的能力。開篇呈現用AI生成的“數字迷宮”“吃豆人”等游戲代碼,運行時游戲角色的靈活移動,直觀地感受到AI對創作者意圖的精準理解與代碼生成能力。隨后孩子們在志愿者指導下用AI創作小游戲,深化了“科技服務創意”的認知。
課程最后,實踐團將AI與孩子們熟悉的動畫角色“熊二”結合起來,通過技術賦予其特征與交互功能,構建可互動的AI形象。屏幕上的“熊二”憨態可掬、回應親切,讓孩子們驚喜不已。這一具象化形態讓AI變得可感可知,孩子們通過互動,明白科技并非遙不可及,而是能夠融入生活的工具;此環節縮短了孩子們對科技的認知距離,為未來的學習埋下了興趣種子。

圖(四)引導小朋友與AI對話(代義敏攝)
本次“AI創意工坊”通過課堂實踐,讓孩子們在操作中認識到AI的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數字螢火蟲”實踐團將繼續秉持“科技下鄉、服務童心”理念,開發貼合孩子們需求的課程,讓AI之光照亮鄉土,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助力孩子們在科技的陪伴下茁壯成長,讓每一顆童心都能與人工智能時代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