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線調研賦能鄉村振興 十年之約再啟程——“紅色信使尋訪”黨史學習教育團
7月4日,重慶移通學院紅色信使尋訪團4.0再赴石壕熱土,以青坪村、石泉村、石壕村為主要調研對象展開深度調研。團隊立足石壕鎮紅色文化底蘊與鄉村振興需求,采用 “鎮域-村級” 雙線調研模式:鎮域小隊聚焦紅色文旅與當地農業發展,走訪廣場老人;村級小隊以家務勞作拉近村民距離,在嘮家常中解鎖民生密碼。此次調研既延續拍攝紅色MV、規劃長征徒步路線等傳統實踐基礎上,新增農業生產全鏈條調研,形成"紅色文化+綠色產業"的雙輪驅動調研框架,深度對接石壕鎮青坪村、石泉村、石壕村聯村發展需求。
赤途光影,農壟溢芳:紅農融合破局策鎮域小隊發現,作為重慶唯一紅軍長征途經地,石壕鎮紅色文旅存在網絡曝光度不足、本地特色產業聯動薄弱等痛點——即便擁有楊梅基地,超四分之一的村民竟未聽聞其存在。針對此,團隊提出"影像賦能+體驗打造"組合方案:擬拍攝包含老兵口述史、長征路線實景的紅色主題MV,同步開發"重走長征路"徒步文旅線路,并為楊梅基地拍攝線上宣傳視頻。這種"紅色IP引流+農產品變現"的模式,旨在打破"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發展困局。

圖二

圖三
稼禾盈野,民意如弦:鄉村振興田野賦村級小隊以"泥土味"調研方式,深入了解紫蕓豆、玉米、楊梅等作物的種植規模、農技應用及銷售渠道。村民們不僅詳述了產量波動、農資成本等生產難題,更主動反饋醫保報銷、養老補貼等政策落地情況。特別在"紅綠地帶"生態管控政策調研中,村民通過對比山綠水清的環境變化,展現出對生態保護政策的高度認同。小隊成員認真傾聽取與解答村民們實際需求和疑問,為后續幫石壕鎮解決問題、謀劃發展攢足了一手資料。

圖四

圖五
紅旅微光,綠壟傳香:青衿踏野繪圖譜此次調研通過"廣場座談+田間走訪"的模式,既為紅色文旅數字化的升級提供實踐基礎,也掌握了農業生產與民生保障的第一手資料。團隊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整合紅色MV拍攝、徒步路線規劃、線上楊梅宣傳視頻等舉措,形成"文化賦能-產業增值-民生改善"的閉環方案,讓十年之約的4.0版本不僅停留在調研紙面,更轉化為激活石壕鎮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此次重慶移通學院“紅色信使尋訪”4.0石壕鎮之行,既是對十年共建歷程的傳承創新,更是青年學子扎根鄉土、服務社會的生動寫照。未來,團隊將持續深化校地合作,把調研成果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幫扶方案,以青春之力繪就石壕鎮紅色文化弘揚、綠色產業興旺、民生福祉提升的鄉村振興新圖景,讓十年之約在時代發展中煥發更耀眼的光彩。
文:李好 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