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蒲公英小隊以腳步丈量傳統與現代的交匯,用心靈感悟中醫藥文化的深厚底蘊。從川芎飄香的田野到匠心獨運的非遺展館,再到溫情洋溢的社區空間,隊員們揣著扎實的理論基礎、飽滿的熱情,在知行合一的實踐中書寫新時代青年的擔當。
一、探訪“川芎之鄉”
2025年7月5日,蒲公英小隊一行前往享有“川芎之鄉”美譽的都江堰市石羊鎮,開展了一場以“探尋川芎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深入田間地頭,通過實地調研、問卷訪談與田間學習,深刻領略了川芎這一道地藥材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與現代農業智慧。
活動當日,隊員們首先走入石羊鎮街頭巷尾,與當地居民進行了面對面交流。通過精心設計的問卷調查,同學們系統收集了當地居民對川芎種植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影響以及傳承發展等方面的看法與認知。
在交流中,同學們了解到川芎種植早已深深融入石羊鎮的血脈,不僅是重要的經濟支柱,更構成了獨特的地方文化認同和世代相傳的生活記憶。
為進一步追溯川芎的源頭,實踐團隊特地探訪了位于石羊鎮的青山藥王谷種植基地。這里芎苗郁郁蔥蔥,長勢喜人。基地老師熱情地為同學們講解了川芎的生長習性、育種選苗、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以及采收時節等關鍵知識。他捧起一株川芎,詳細解釋如何通過根莖形態判斷成熟度,以及“適時采收”對保證藥效的重要性。同學們認真聆聽,積極提問,并不時記錄要點,親手觸摸和觀察川芎植株,對這片土地孕育的“神奇藥材”有了更為直觀和深刻的認識。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田野調查,更是一堂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通過問卷與訪談,同學們鍛煉了社會調研與溝通能力;通過藥王谷的實地學習,大家增強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本領,真切感受到科技賦能下現代農業的發展活力,以及鄉村產業振興的堅實步伐。大家紛紛表示,此次石羊鎮之行收獲豐厚,未來將持續關注川芎產業的發展,并希望利用所學知識,為傳承地方特色文化、講好家鄉產業故事貢獻青春力量。
二、青春助世運,藥香送安康
8月18日,小隊成員走進花牌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一場以“香伴市運,健康隨行”為主題的社區公益活動,通過傳統香囊手工制作與健康服務相結合的方式,為青年居民們帶來了一場充滿溫馨與關懷的夏日文化體驗。
活動伊始,志愿者為居民詳細介紹了香囊的配方與功效。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導下,居民們一步步填充藥材、縫合香囊,不一會兒,一個個精巧飽滿的香囊便在大家手中誕生。居民們不僅體驗了動手制作的樂趣,也對傳統中醫藥文化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活動現場還同步設置了現場義診和耳穴體驗服務。醫護人員細致地為居民提供健康咨詢和基礎檢查,并結合耳穴貼壓等中醫適宜技術,幫助大家調節身體、緩解不適,吸引了眾多青年居民積極參與。青年們紛紛表示,通過活動零距離體驗了中醫的獨特魅力與實用價值。本次活動不僅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傳遞了健康、互助、和諧的生活理念。蒲公英小隊通過細致用心的組織,真正讓傳統中醫藥智慧融入日常,在世運會的熱烈氛圍中激發了大家追求健康、積極生活的熱情,為花牌坊社區的居民送上了一份獨特而溫暖的夏日健康禮。
三、弘揚非遺文化,小隊在行動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醫藥文化傳承的融合發展,非遺中的傳統工藝與中醫藥的健康智慧相輔相成,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9月5日上午,細雨淅瀝,蒲公英小隊的成員們懷著熱忱,走進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開啟了一場“觸摸非遺匠心、傳播中醫智慧”的實踐之旅。
在展館引導員的帶領下,大家打卡了各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展區,還親身體驗了皮影戲的魅力,沉浸式感受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在刺繡展區,色彩絢麗的繡品瞬間吸引了成員們的目光。展區內,各色描繪山水草木的屏風,點綴著吉祥紋樣,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著手藝人的匠心。隨后,小隊來到狼毒草應用展區。展柜中,以狼毒草為原料制成的藏紙、工藝品整齊陳列,經講解員介紹,成員們得知:狼毒草雖有一定毒性,但經過傳統工藝處理后,既能制成耐蟲蛀、抗腐蝕的藏紙,其根還可在中醫指導下入藥,用于治療特定病癥,是“毒”與“用”的巧妙平衡。最后在互動體驗區,小隊成員們還過了一把“皮影戲癮”。大家依次嘗試親手操控繪有傳統圖案的皮影人偶。體驗過程中,成員們發現皮影人偶的關節設計靈活,背后藏著老藝人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這種細節讓大家對非遺工藝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參觀非遺展品后,小隊成員們迅速轉換角色,在博覽園的休息區搭建起臨時“中醫藥科普站”。盡管細雨微涼,但成員們腳步不停,抓住機會向周圍的居民和游客宣傳。小隊成員們結合上午參觀的非遺展品,將其中涉及的草本原料與中醫藥知識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日常養生技巧——從雨天保暖祛濕的方法,到如何辨別常見藥食同源的食材,還有“非遺工藝與中醫藥共生”的文化關聯,每一段講解都細致入微。
同時為進一步了解大眾對非遺文化與中醫藥知識的認知程度,小隊成員們還帶著提前設計好的問卷,向園區保安、周邊居民及游客發放。問卷內容涵蓋“對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程度”、“對杵針療法的看法”等維度,成員們耐心引導受訪者填寫,問卷完成后小隊成員還會送上印有小隊標識的中草藥香囊。
此次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之行,蒲公英小隊既在非遺展品中觸摸到傳統工藝的溫度,也在細雨中傳遞了中醫藥的健康智慧。非遺與中醫藥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未來將繼續探索兩者融合的傳播方式,用青年的力量讓更多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雨漸停,夕陽微露,蒲公英小隊帶著滿滿的收獲踏上歸途。一段可貴的實踐之旅雖已落幕,蒲公英小隊傳承中醫藥文化、服務大眾的腳步,仍在繼續。
四、花都社區開展“百草潤心,應季安康”白露主題活動
為幫助居民了解白露節氣特點,掌握科學秋季養生知識,9月7日,蒲公英小隊于花都社區組織開展“百草潤心,應季安康”白露主題活動,通過科普講解、實操體驗等形式,為居民帶來一場實用的養生盛宴。
活動現場,小講師首先圍繞白露節氣展開科普。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第15個節氣、秋季第3個節氣,白露標志著暑熱褪去、寒氣漸生,晝夜溫差明顯拉大。小講師結合民諺“白露身弗露”,提醒居民注意早晚添衣,預防秋燥。同時,還介紹了白露時節傳統民俗,讓居民感受節氣文化魅力。
在中醫藥知識分享環節,小講師重點講解了香囊中藿香、石菖蒲、木香等七種中藥材的性味、歸經、功效及主治病癥,居民們近距離觀察藥材,直觀了解中醫藥的獨特價值。隨后,秋季養生妙招科普成為活動焦點,助力居民通過飲食潤肺養收,保養身體。
運動養生指導同樣干貨滿滿。小講師建議居民選擇溫和舒緩的運動,并現場演示了立秋、處暑導引術的動作要領。健康知識小問答環節互動熱烈,圍繞常見健康問題,小朋友們積極搶答,在輕松氛圍中學習鞏固健康知識。接著,小講師詳細介紹了大椎穴、肺腧穴等艾灸常用穴位的位置與功效,演示耳穴貼壓法的操作步驟,并指導居民現場嘗試找穴位、貼耳穴。
暑期光陰雖短,岐黃薪火長傳。“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我們在節氣更迭中傳承千年智慧;“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我們似蒲公英的執著,將中醫藥的種子撒向四方。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實踐雖止,步履不停,愿以青春熱血,繼續書寫中醫藥傳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