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藝六十載,豆香“新”千山
在云浮市大江鎮,有一縷香氣飄了近60年。2025年7月,東揚隊調研團走進大江鎮,循著這縷香,對大江豆豉產業展開調研。作為承載著傳統匠心的云浮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江豆豉依托當地獨特水土與傳承技藝,形成了從大豆種植到豆豉加工的特色產業鏈。本次調研通過與傳承人深入交流、走訪村委會及供銷社、觀摩生產與直播現場等方式,探究傳統手藝的傳承創新路徑及政策扶持下的產業發展模式。
大江豆豉廠:三代人守一罐香
第二代黃山雄:守藝如守心,傳技先傳魂
“顆顆過手選,癟的蟲蛀的,一粒都不能進缸。”早年黃姨承包村里大半土地種黃豆,后來村里土地承包政策調整,她雖不再種地,收豆子的老規矩卻一直不變。她表示,只有大江的水土養出的豆,才有這股鮮甜。也十分感謝政府持續推廣大江豆豉,讓豆豉能在政策的攙扶下往外走。
第三代黎海泉:守正方能出新,匠心連著時代
接過接力棒的黎海泉,手上有翻缸磨的繭,和碰質檢儀器的痕。他認為該做的步驟一步都不能省,但他卻也不僅僅困在老規矩里。年輕人嫌麻煩,他研發開罐即食的豆豉醬,試數十次才定型;直播浪潮來了,他把鏡頭架在曬場,讓全國網友看工人赤手翻缸、陶缸冒泡,讓更多人懂這罐豆豉的來歷。他指出大家看到工藝,才懂每口香的來歷。《老廣的味道》播出后銷量激增,他卻不急著拓寬平臺,他表示選針對性渠道才更有效。更難得的是,他把早年自家管理的豆豉基地分給村民,“大家跟著學技術,手藝才能扎得深。如今包裝已申請專利,還打算做公眾號和小卡片。”
何澤婷:守著人,就是守著藝
黎海泉的妻子何澤婷,圍裙總沾著豆香與陽光。她在直播間不講產品多好,只說手藝的講究,拍無防腐劑的制作全程。一邊拍,一邊介紹,“只有太陽曬透了,細菌才進不來。”我們問她守在大山里做豆子值不值得,她望向曬場,笑著說,“孩子在旁玩,丈夫忙生產,’我‘講手藝。一家人守著這縷香,踏實。”
在這大江豆豉的香里,藏著最樸素的道理,手藝人守的是工藝分寸,守藝人傳的是初心溫度。如今這縷香飄向全國,將豆豉背后的故事也一并送到更遠的地方。
政策托舉,產業扎根
在平崗村村委會,婦女主任盤女士向調研團梳理了大江豆豉的發展脈絡:“早在沒分田到戶時,村民就把自家豆豉拿到加工廠加工,這門手藝傳了一代又一代。”如今,平崗村40%的耕地種著大豆,黑豆、黃豆皆有,全程自然生長,少用化肥農藥,天然品質成了產業底氣。
談及產業發展,盤女士介紹,在政府支持下,大江豆豉正邁向規模化、品牌化。“豆類直接賣收益有限,加工成豆豉后價值翻倍”,鎮政府牽頭打造“大江優品匯”區域品牌,以大豆產業為龍頭帶動特色農業,平崗村則抓住機遇,發展特色產業。平崗村還通過農產品推廣活動、公眾號與抖音等新媒體傳播,實現文旅消費與非遺推銷的雙向促進。她表示,“很多人通過網絡渠道認識了大江豆豉”。
雙場直播話非遺,豆豉飄香傳萬里
調研團來到大江鎮合河村供銷社,通過直播,向全網推介大江豆豉這一承載著傳統匠心的非遺好物。隊員們向網友介紹:“大江豆豉是云浮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用傳統工藝經多道工序發酵而成,顆粒飽滿、香氣濃郁,是家常菜和宴席菜的‘靈魂調味’。”直播中,大家結合在大江豆豉廠所見,詳細講解每道制作工序,讓觀眾直觀感受傳統技藝的精湛,深入了解這一調味品背后的文化內涵。
而在當地農家樂的直播則充滿煙火氣。調研團成員化身為“吃播”,現場品嘗用大江豆豉制作的各色美食:豆豉蒸皖魚鮮香四溢,豆豉靚苦瓜清爽解膩,豆豉蒸排骨入味軟嫩,豆豉油麥菜脆嫩可口。此外,直播還特別呈現了大江鎮特有的腐竹與大江豆豉的搭配,當這兩樣大江“土特產”相遇,碰撞出了別樣的風味。隊員們品嘗后點贊:“每道菜都凸顯了豆豉的醇厚香氣,既保留食材本味,又增添獨特風味,不愧是傳承多年的非遺美食。”
陶缸里的發酵仍在繼續,曬場上的陽光依舊炙熱,直播間里的故事還在講起。“東揚隊”調研團不僅見證了三代守藝人對非遺技藝的堅守與創新,更體悟到政策托舉下傳統產業扎根生長的蓬勃力量。循著那縷飄了近60年的豆香,隊員們讀懂了“守藝如守心”的樸素真諦,更明晰了青年在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中應當肩負的使命。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青年人為非遺的薪火相傳與鄉村的持續發展注入力量。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