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信控學院“鄉村振興”實踐團赴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草堂營村
為深入調研陜西省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情況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8月6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信控學院“鄉村振興”實踐團赴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草堂營村展開針對基礎設施建設、村民生活改善及收入增長的深度調研。旨在系統分析草堂營村在鄉村振興幫扶工作中的實踐路徑與成效,并提出優化建議。
正值盛夏,團隊隊員門頂著耀眼的陽光,首先走進了草堂營村村委會,從兩位駐村干部口中他們了解到了許多關于草堂營村的情況和歷史知識。草堂營村下轄南什、北什、新莊三個區域,現有村民3000余人,分屬13個村民小組。村內現存草堂寺、鳩摩羅什舍利塔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草堂營村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草堂校區等高校資源,形成“產學研”融合發展模式,同時依托草堂寺、高冠瀑布等旅游資源,推動鄉村旅游產業升級。2024年,鄠邑區全體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位居西安市第一,其中草堂營村作為發展典型,其發展經驗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通過實地調查結合網絡數據的方式,實踐隊成員逐漸掌握了草堂營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經數據匯總已知草堂營村緊鄰鄠周眉高速、高新至鄠邑高速復合通道等交通干線,區域路網密度顯著提升。村內建成六條橫向街道,并完成7個既有小區雨污分流改造、13個老舊小區燃氣管道改造,更新改造老舊排水管網12.5公里。此外,村內建成5G基站173個、充電樁979個,數字化基礎設施覆蓋水平達到鄠邑區前列。同時草堂營村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高校資源,形成“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雙輪驅動模式。村內設有草堂營小學,并與周邊高校共建產教融合項目。醫療方面,鄠邑區推動“一次掛號管三天”政策,50余項檢驗結果全省互認,區中醫醫院、甘河衛生院被認定為陜西省醫養結合服務中心,村民健康保障水平顯著提升。鄠邑區推進“保回遷”項目,草堂營村完成17個村天然氣通達工程,新增農戶3367戶建成區級公辦養老院,新建、改造養老服務站、互助幸福院28個,實現“老有所養”。每年舉辦草堂寺廟會、“蒸飯會”等傳統節慶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調研過程中隊員們深切感受到了鄉村振興計劃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的生活水平也在國家正側的落實中得到了顯著提高。
為了更詳細了解草堂營村村民的經濟情況,實地感受鄉村振興為村民們帶來的蓬勃生機,實踐團成員走訪了村內多戶村民,通過對當地村民的走訪,實踐團總結歸納得出草堂鎮的村民收入情況大致由以下三種類型組成:首先是農業收入,村民們依托“戶縣葡萄”等特色農產品,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2.6萬元,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4%;其次,村民們也積極在草堂村內外務工,其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高校為村民們提供了保潔、保安等崗位,解決了村民們的就業問題;第三,依托草堂寺、高冠瀑布等旅游資源,村民們也發展了民宿、農家樂等業態,年旅游綜合收入超1400萬元。
通過調查實踐團也明確了現階段鄉村振興計劃的成效與挑戰。成效包括:通過“高校+企業+農戶”模式,推動葡萄種植、文旅開發等產業升級;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師生團隊開展綠色建筑科普下鄉活動,提升村民科技素養;實施秦嶺保護專項行動,建成高標準農田1200畝,空氣質量同比改善5.34%。挑戰和不足也存在。例如:農業仍以傳統種植為主,缺乏深加工與品牌化運營;青年勞動力外流現象突出,村內技能人才占比不足;鄉村振興項目依賴財政補貼,社會資本參與度有限。
基于本次調查,實踐團對草堂營村的未來改變和優化也做出了方向建議。一是推動葡萄種植與葡萄酒釀造、文旅研學等產業聯動,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二是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資源,發展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等新興產業。三則要把握住人才,建立“高校+企業+村集體”人才共享機制,吸引青年返鄉創業;四是在有條件和機會的情況下,開展技能培訓與職業認證,提升村民就業競爭力。五是要和西安政府保持高度聯系,借由地方政府的力量發展自身,探索“政府引導基金+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降低項目融資成本。同時也更好的回饋地方政府,做到良性循環。最后則是要注重推動集體資產確權與流轉,激活農村產權交易市場。
草堂營村的鄉村振興實踐,是鄠邑區乃至西安市“城鄉融合發展”戰略的縮影。在這里可以看到無數懷揣著振興國家夢想的人們努力的痕跡,在他們的調研忠,以大學生的視角展示了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擔當的責任使命。也明確了只有腳踏實地的實踐才能為國家鄉村振興的宏觀計劃帶來實效性的助力。鄉村振興也不僅僅只是一句口號,它應該是年輕一代服務社會,回報人民的真實寫照,是關乎著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關鍵一招。未來,需進一步破解資金、人才等瓶頸,推動鄉村振興從“點上突破”向“面上提升”邁進,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草堂模式”。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