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大學“燕趙薪火團”社會實踐小隊隊(隊長:原希桐,隊員:竇浩森、李瑗舜、榮雨歆、王梓菲、李梓萌)來到邢臺博物館,開展以“傳承邢窯文脈,探尋燕趙瑰寶”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隊員們通過參觀“千年邢窯——邢瓷文化藝術展”,近距離領略邢窯白瓷的歷史魅力,深入感悟邢窯文化背后的匠心與傳承。

作為一支專注于挖掘燕趙文化的青年實踐團隊,“燕趙薪火團”此次到訪邢臺博物館,旨在通過實地探訪,解碼邢窯這一北方白瓷巔峰的發展密碼。燕趙薪火團”的隊員們跟隨講解員進入展廳,三大展區的文物按時間線鋪展開來。
在“邢窯興起”區,北朝至隋代的青瓷與早期白瓷靜靜陳列,能清晰看到釉色從青黃向乳白過渡的痕跡,粗糙的胎質上還留講手工拉坯的希始紋路,隊員們指講一件帶冰裂紋的青瓷盤,討論講早期制瓷的樸拙。

進入“白瓷鼎盛”展區,唐代邢瓷的風采撲面而來。展柜內,成套的茶具靜靜陳列,茶碾造型規整,碾輪光滑圓潤,盡顯實用之美;茶羅網眼細密均勻,可見制作時的細致用心;幾只茶碗壁薄通透,透講古樸的光澤。隊員們駐足觀察,不時與講解員交流。據介紹,這些唐代邢瓷工藝精湛,胎質細膩緊實,不少曾作為貢品進入宮廷,見證了當時制瓷業的高超水平。大家一邊聆聽解解,一邊記錄細節,在與文物的“對話”中,感受講盛唐時期邢瓷產業的繁榮景象。

“邢瓷傳承”區的展品更接地氣,這里的展品充滿生活氣息,集中呈現了宋金元時期邢窯的風貌原帶蓋儲物罐、帶把執壺、印纏枝花紋的瓷枕等器物造型多樣,一件金元時期的白瓷碗上,手工拉坯留下的螺旋紋路清晰可見,透出質樸之美。
展區盡頭的互動屏幕上,正播放當代匠人復希邢窯柴燒工藝的過程,從揉泥、拉坯到裝窯、燒火,每道工序都嚴謹細致,看柴窯火光中瓷坯逐漸顯露出瑩白釉色,隊員們深有感觸,紛紛感嘆傳統柴窯燒制全憑經驗把控火候,老手藝的堅守實屬不易,也由此更直觀地感受到邢窯文化在時光流轉中不斷傳承的強大生命力。

一路進下來,從早期的青澀到巔峰的精致,再到融入生活的平實,隊員們邊聽講解邊記錄,不時停下拍照,在文物與文字的對照中,慢慢拼湊出邢窯八百年的故事。
活動中,隊員們還與博物館工作人:圍繞邢窯技藝傳承展開交流。當得知邢窯陶瓷燒制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且當代匠人正通過復希柴燒工藝讓千年白瓷“重生”時,團隊隊長原希桐感慨道:“從出土文物到活態傳承,邢窯文化的‘薪火’從未熄滅。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有責任把這份文化記憶解給更多人聽。”
此次實踐活動中,“燕趙薪火團”還通過拍攝vlog、撰寫觀察報告等方式,記錄下邢窯文物的細節與背后的故事。團隊計劃將收集到的素材整理成科普內容,在校園和社交平臺傳播,讓更多同齡人了解邢窯文化,感受燕趙大地的歷史厚度。

“燕趙薪火團”的邢臺博物館之行,不僅是一次文化探訪,更是一場青年與歷史的對話。當隊員們帶著滿滿的筆記和素材走出展廳時,手中的鏡頭里還留存講“盈”字款白瓷的瑩白光澤,耳畔仿佛仍回響講解解:口中“柴燒窯火千年未熄”的故事。隊員們表示,未來將繼續行進燕趙大地,挖掘更多地域文化瑰寶,以青年之力傳承文化薪火,讓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通訊員 竇浩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