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期間,中國民航大學“首乘實踐行”團隊赴天津薊州、湖南長沙、河北文安等地開展社會實踐,通過問卷調研、深度訪談、實地研學等形式,了解基層群眾航空出行意愿、助力航空服務優化,同時探尋紅色資源賦能鄉村振興與民航科普的創新路徑。此次實踐共收集有效問卷800余份。
在天津薊州聯合村,成員們帶著繪有乘機流程的海報和民航主題文創小禮品,走街串巷開展問卷調查。團隊向村民耐心講解問卷內容,面對村民疑問結合海報細致說明。經過兩天問卷發放與入戶訪談,團隊深切感受到基層群眾對航空出行的認知與需求,和當地產業、交通等因素緊密交織。對此,團隊向聯合村黨支部書記提出“打造紅色研學+鄉村體驗”的建議,得到認可。
“飛機的票價和高鐵的票價相比幾乎比高鐵票價還要優惠,所以票價不是主要原因,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咱們這里距離機場比較遠。”“如果機場在咱們這里提供一些專車接送服務,比如說機場巴車接送點,這肯定能提高大家對乘坐飛機的需求,對咱們聯合村的旅游事業也有幫助!而且咱們鄉村有這么多紅色資源……”這是聯合村紅色教育基地講解員龍先生在與團隊交流時,針對村民出行與鄉村發展提出的看法。

在天津薊州爨嶺廟烈士陵園,團隊首先與第三代守陵人柴九洲深入交流紅色歷史,隨后結合航空出行相關問題與守陵人溝通,詢問他在日常工作中是否有跨區域的航空出行需求,對乘機服務、票價優惠等方面的看法。守陵人對團隊的調研方式給予肯定,也坦誠分享了自己及周邊居民的航空出行情況——由于日常出行以短途為主,且對乘機流程不夠熟悉,當地居民選擇航空出行的頻次較低。
在薊州劉莊子村,團隊創新采用“線下走訪+線上推送”的調研模式。線下,成員們挨家挨戶走訪,對老年居民耐心逐題念問卷、用方言解釋,在結束后贈送民航文創。線上,在村微信群推送帶簡潔指引的電子問卷鏈接,吸引年輕村民利用碎片時間填寫,有問題成員及時解答,保障問卷順利完成。
走進平津戰役紀念館,團隊采訪到一位來自京冀地區的王女士,她表示自己雖有乘機意愿,但機票價格是主要顧慮。不同于此前以本地居民為主的調研對象,此次團隊調研覆蓋了紀念館內的游客、工作人員等多群體,還專門訪談了多名外省旅客。團隊統計發現,在受訪的外省旅客中,有65%的人將“機票價格”列為選擇航空出行的主要顧慮,其次是“航班延誤風險”。

除天津外,團隊還赴湖南長沙楊家山社區、河北文安福禧社區開展調研。
“我覺得坐飛機出行流程有些復雜,要是能像這海報上畫的這么清楚,有長途需求我會優先考慮飛機。”在長沙楊家山社區,居民李先生看著“首乘流程圖解”海報和團隊成員交流時這樣表示。團隊成員在湖南開展實踐時,借助生動的海報進行講解,居民們對海報表現出濃厚興趣,紛紛駐足觀看并積極提問,隊員一一詳細解答,現場氣氛熱烈。在居民了解乘機流程后,團隊再發放問卷,共收集有效問卷30余份,多數居民表示“若有長途出行需求,會優先考慮飛機”。

“以前聽人說飛機不安全,一直不敢坐,今天聽了講解才知道是自己誤解了,以后出遠門就選飛機,能省不少時間。”福禧社區居民繳先生在團隊的訪談中這樣表示;“我家附近沒有飛機場,最近的也在北京和天津,距離有點遠,所以沒坐過飛機。不過我覺得坐飛機用時短、速度快,服務也好,安全性也高,希望第一次坐飛機是和朋友一起去旅游,領略祖國風光。”文安縣凱旋國際社區的高女士也和團隊成員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在河北文安福禧社區,團隊成員重點圍繞“乘機安全”展開科普。針對居民普遍擔心的問題,成員們結合民航局發布的安全數據,講解飛機的安全性能、日常維護流程,以及機艙內應急設備的使用方法。團隊成員的講解讓居民們打消了顧慮。調研結果顯示,經過安全科普后,福禧社區有80%以上的居民表示“愿意嘗試航空出行”。

飛機是聯通地域、交融多元文化的靈動紐帶,契合黨的二十大“增進民生福祉”的戰略要求。中國民航大學“首乘實踐行”團隊的此次暑期實踐,不僅通過調研摸清了基層群眾的航空出行需求與顧慮,更以紅色資源為橋梁,將民航科普與民生服務相結合。助力基層居民通曉首乘流程,讓其共享民航發展紅利的同時,也以民生溫度傳承了紅色基因,為基層航空服務優化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寫下了生動的青春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