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至30日,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橙心橙意”柑橘品質調控與保持支農實踐團集結完成,赴湖北宜昌秭歸縣、廣西桂林兩大柑橘主產區開展調研。在園藝林學學院葉俊麗老師帶隊指導下,團隊通過實地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聚焦柑橘生產中突出的“內裂”“返青”兩大痛點,以科技力量破解產業難題,助力果農提質增收。
聚焦產業痛點錨定實踐靶向 作為全球重要水果品類,柑橘的品質直接關系產業經濟效益與可持續發展。在湖北秭歸——“中國臍橙之鄉”,“四季有鮮橙”的種植格局享譽全國;在廣西桂林,砂糖橘、沃柑等品種撐起當地農業經濟半壁江山。然而,兩地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卻讓柑橘生產面臨難題:秭歸立體氣候下的春秋陰雨、桂林夏季集中降水,導致柑橘內裂果率居高不下,果實白皮層潰裂、果皮變薄失重,嚴重時直接喪失商品價值;而夏橙、倫晚等晚熟品種的“返青”現象更讓果農頭疼,伴隨糖分積累不足、風味下降,顯著拉低市場競爭力。
“這些問題不是個例,而是制約產區升級的共性瓶頸。”實踐團團長夏忠恒介紹,團隊前期調研發現,僅秭歸部分產區內裂果率較去年增幅超15%,桂林夏橙返青率最高可達30%,“我們希望通過實地調研與技術攻關,把實驗室的理論轉化為田間地頭的解決方案。”
產學研聯動構建科學實踐體系 為確保實踐實效,團隊與秭歸縣柑橘良繁中心、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建立深度合作,當地農業部門提供氣候數據、產業分布圖等基礎資料,資深果農曹立新、陳傳武等全程協助田間采樣與調研。在實踐過程中,團隊采用“海拔梯度+品種對比”雙維度方案,通過“五點采樣法”對紐荷爾、倫晚、夏橙等主栽品種開展系統調查,融合多種科學手段破解難題。
在內裂防控方面,團隊普查不同果園裂果發生率,結合土壤水分、鈣素營養檢測分析誘因;對比健康與內裂植株根際土壤菌群,分離有益菌株探索綠色防治路徑。在返青治理領域,將重點監測海拔、光照、施肥方案等對果實返青的影響。
科技支農顯擔當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此次實踐兼具科學性與公益性:團隊配備糖酸儀、果實色差儀等專業設備,團隊成員均已完成實驗操作規范、數據統計分析等專項培訓,成員分工明確——從果實表型觀測、生理指標測定到分子實驗分析,形成完整研究鏈條。
“柑橘品質提升是‘好吃、好看、健康’產業導向的關鍵一環。”指導老師葉俊麗表示,實踐團立足產區實際,推動科研成果與生產需求精準對接,“既為研究生提供‘接地氣’的實踐平臺,也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能。”
這份“橙心橙意”的科技支農答卷,為全國柑橘主產區尋找可復制的品質提升方案助力,讓“金色果”真正成為果農的“致富果”。
文字|陶啟燁
攝影|夏忠恒 鐘國秀 陳潤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