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初心滾燙。2025年7月,咸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實踐團隊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后走進渭陽街道厚德苑社區、文科路社區、陜棉八廠社區、鳳凰社區、東風路社區等地,以紅色故事宣講為載體,讓革命歷史鮮活起來,讓紅色基因融入社區,在青年學子與基層群眾的雙向互動中,奏響傳承與擔當的青春樂章。
實踐團隊深挖陜西本土革命歷史,精心挑選經典紅色故事,通過生動講述與互動交流,讓沉睡的歷史在社區蘇醒。
在厚德苑社區,趙美欣講述的扶風“地下糧倉”傳奇引人入勝。1947年魯志德設計“雙底地窖”藏糧、王生春組織“嫁妝隊”突破封鎖的故事,讓孩子們瞪大雙眼;彭昱菲、郝美淇講解的咸陽阻擊戰中,彭德懷“誘敵深入”戰術與181師的英勇,讓互動問答聲此起彼伏。
文科路社區的青少年們則被旬邑起義中許才升等志士“為勞苦大眾謀解放”的初心打動。當聽到年僅25歲的許才升面對敵人嚴刑拷打仍高呼“革命火種永不滅”時,孩子們稚嫩的臉上寫滿崇敬。柔曉雅、王文倩講述的劉志丹“讓百姓過好日子”的信念,更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愛黨愛國的種子。
陜棉八廠社區里,老黨員們齊聚活動室。宣講員詳細講述劉志丹生平與渭華起義,從少年立志到投身革命,從起義爆發到英勇斗爭,勾起老黨員對革命歲月的回憶。王一迪和秦卿講述的陜北橫山起義故事,將聽眾帶回79年前的黃土高坡,將士們的勇氣與團結讓大家深刻體會“人心齊,泰山移”的道理。
鳳凰社區的宣講同樣精彩。蒙茵妮和于佳騁講述的旬邑起義,展現革命志士的堅定信念與無畏犧牲,老黨員分享感悟,讓同學們收獲更多紅色文化。后面宣講員講述的咸陽阻擊戰,為聽眾揭開這場為西北大解放奠定基礎的戰役的面紗,戰斗視頻讓大家緊張萬分,深刻認識到和平的來之不易。
東風路社區中,王一迪、秦卿再次講述橫山起義,從背景到戰斗場景,帶聽眾穿梭歷史。趙美欣與盧鑫健講述的“地下糧倉”故事,讓居民和小朋友感受“人民戰爭”的力量,孩子們更懂得珍惜糧食。
在宣講過程中,實踐團成員精心準備資料、制作PPT,不斷打磨講述方式,將理論轉化為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與社區居民,特別是老黨員的交流,讓他們對革命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認識到自身不足,明確了努力方向。
正如他們在感悟中所說:“歷史不應該被遺忘,我們不應該只記得勝利,更應該記住勝利的來之不易。”要把初心落在實處,讓信念在實干里扎根。
“三下鄉”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通過此次活動,紅色基因在社區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心中扎根。孩子們從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懂得珍惜當下、勇擔使命。社區居民對本土革命歷史有了更深入的認知,紅色精神成為激勵大家前行的動力。
咸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青年學子們也將帶著這份從實踐中汲取的力量,繼續傳承紅色基因,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讓革命精神在傳承中熠熠生輝,為推動國家文化振興、培養時代新人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