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覓古,黨徽映文明——山西大同大學計算機與網絡工程學院2025暑期三下鄉實踐
2025年7月6日,晨曦初照,山西大同大學計算機與網絡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隊滿懷對千年文化的尊崇,奔赴山西省大同市云岡石窟。他們帶著探尋歷史脈絡、傳承文化精神的使命,在這鐫刻著歲月痕跡的藝術殿堂中,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實踐隊抵達云岡石窟景區,遠處武州山崖壁上那密密麻麻的洞窟,仿佛在向眾人無聲訴說著往昔的輝煌。此次實踐別具一格,講解重任由隊中的黨員隊員主動挑起。他們提前數月便沉浸在云岡石窟的研究中,翻閱大量歷史典籍,梳理石窟開鑿的歷史脈絡,對每一尊造像、每一處雕刻背后的故事都爛熟于心。
沿著蜿蜒的棧道前行,黨員講解員首先在第16窟“立佛洞”前停住腳步。只見他抬起手,指向崖壁上那尊高達13.5米的釋迦牟尼立像,聲音沉穩而有力:“此窟是云岡石窟最早開鑿的一批,這尊立佛身著褒衣博帶,這一服飾風格是北魏吸收中原文化的體現,其面容莊嚴肅穆,展現出北魏皇室將佛教‘法統’與自身‘君權’緊密相連的政治意圖,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時代背景。”隊員們圍聚在旁,仰望著立佛,目光中滿是驚嘆與對歷史的敬畏,此時微風輕拂,似是歷史的回響。
步入洞窟深處,光線漸暗,唯有透過洞窟縫隙灑下的幾縷光,勾勒出造像的輪廓。在第20窟露天大佛前,黨員講解員的步伐放緩,語氣也愈發莊重:“這尊釋迦牟尼坐像高13.7米,因前壁崩塌而露天,卻意外成就了如今別具一格的莊嚴感。瞧那佛像的嘴唇線條,微微上揚,帶著一抹含蓄的笑意,這是北魏工匠們對佛像神韻的極致雕琢。即便歷經千年風雨侵蝕,佛像表面已有斑駁痕跡,但這慈悲的笑容依舊穿透時空,給予后人心靈的慰藉。”隊員們紛紛湊近,仔細端詳大佛的眉眼、衣紋,仿若能穿越千年,感受到古代工匠們在雕刻時的專注與虔誠,觸摸到他們對信仰與美的執著追求。
行至第6窟“塔廟窟”,這里堪稱云岡石窟的藝術巔峰。洞窟內分層雕刻著繁雜精美的佛教故事連環圖,從釋迦牟尼誕生時的祥瑞之景,到其歷經磨難最終成佛的艱辛歷程,每一個場景中的人物都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衣紋褶皺細膩逼真,仿若微風拂過便能飄動起來。古人以刀作筆,在堅硬的山石上“書寫”出一部立體生動的佛經。學生黨員指著洞窟角落一處不太起眼的雕刻,向隊員們介紹:“大家看,這里是工匠留下的‘題記’,雖歷經歲月,字跡已模糊不清,但從中仍能感受到當時匠人對自己作品的珍視。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精益求精,力求將每一處細節都做到完美,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當代學子在學習與生活中應當學習和傳承的。”在黨員的講解下,隊員們不僅領略到云岡石窟高超的藝術造詣,更從古人的智慧與精神中汲取到奮進的力量。
夕陽西下,余暉灑在崖壁,給造像們披上一層金色的光輝。實踐隊在黨員的講解聲中踏上歸程。此次云岡之行,不僅是對千年文明的深度探尋,更是一場責任與擔當的傳承之旅。石窟中那些精美的造像、動人的故事,與黨員們認真講解的身影一同,深深烙印在隊員們的記憶深處,化作他們未來前行的精神動力。
此次云岡之行,對“三下鄉”實踐意義非凡。從石窟的石刻造像中,隊員們讀懂了北魏時期的歷史風云與佛教文化的傳播軌跡,深刻領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這使得他們在今后下鄉傳播文化時,更具底氣與敬畏之心。身為計算機與網絡工程學院的學子,在參觀過程中,景區內先進的溫濕度監測設備、高清影像采集系統,更是讓隊員們深受啟發。先輩們用汗水與智慧創造了云岡石窟這一偉大的文化瑰寶,如今他們可以憑借專業知識,為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智慧化傳播貢獻力量。這場沉浸式的文化體驗,還讓整個實踐團隊在思想上達成了傳承文化的高度共識。未來,無論在基層服務還是專業實踐中,隊員們都將帶著這份對文明的熱愛與珍視,讓千年云岡的文化光芒在新時代持續閃耀,讓青春在為文化傳承的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