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扎實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引導青年學生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筑牢理想信念,山西大同大學計算機與網絡工程學院“三下鄉”實踐團隊30余名隊員,于2025年7月5日走進大同市博物館,開啟社會實踐活動。當承載千年歲月的文物映入眼簾,一場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就此展開。
在博物館講解員的引導下,實踐團隊先后參觀“大同古代文明展”“北朝藝術展”“遼金元民族融合展”三大核心展廳。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簡單紋路記錄著先民的生活智慧;北魏時期的石雕造像,衣袂流轉間盡顯佛教文化東傳的印記;遼金時期的瓷器,釉色溫潤中藏著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融。隊員們在“司馬金龍墓漆屏風”復制品前駐足,逐字品讀其上的儒家經典文句,感受北魏對中原文化的認同;在“云岡石窟佛像”模型展區,圍著展臺仔細觀察佛像的面部神態與衣紋細節,討論古代工匠如何憑借傳統工具雕琢出如此細膩的紋路,沉浸式觸摸大同“三代京華、兩朝重鎮”的歷史脈絡。
為讓歷史不再局限于展柜中的靜態文物,團隊參與了博物館的互動體驗項目。在“北魏漆屏復刻”體驗區,工作人員提前備好簡化的繪制工具與紋樣模板。隊員們拿起畫筆,對照漆屏風上“周公輔成王”等經典圖案,嘗試用礦物顏料勾勒線條、填充色彩。大家專注于筆尖與畫板的互動,在一筆一畫中體會古代漆藝“層層髹涂、精細描繪”的復雜工序。
參觀與體驗結束后,隊員們在博物館休息區圍坐交流。大家分享著參觀中印象最深的文物,交流互動體驗時的感悟,探討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的現實意義。 此次“三下鄉”活動,讓隊員們走出課堂、親近歷史。大家在與文物的“對話”中增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也更清晰地認識到青年傳承文化的責任。隊員們紛紛表示,會把這次實踐的收獲轉化為行動動力,用平實的方式講好歷史故事,為文化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次赴大同市博物館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商學院推動“文化育人”的生動實踐。師生們走出課堂、走進博物館,在歷史文化的滋養中開闊視野、提升素養,在動手實踐與思想碰撞中明確青年責任。大家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用青春力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以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誓言,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青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