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今年暑期,南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民族團結一家親”社會實踐團赴江蘇南通、鹽城,廣西河池,海南樂東等多地,組織開展一系列融民族團結教育、國家資助政策宣講與公共衛生普及于一體的主題社會實踐。7月1日至14日,團隊在南通市盤香溝、城山、三橋、春天等社區開展多場宣講;7月20日至8月20日,成員返回家鄉江蘇鹽城、如皋、廣西河池、海南樂東等地,持續推進政策宣傳與入戶走訪,以青春行動助力民族團結、教育公平與健康素養提升。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孩子們的合照。夏冉供圖。
在南通各社區的系列活動中,實踐團創新構建并實施了“民族團結+資助政策+公共衛生”三融合宣講模式,每場活動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形式多樣。在盤香溝社區,團隊通過民族服飾體驗、傳統游戲互動等環節,生動普及民族政策與文化知識,激發兒童對多元文化的興趣;在城山社區,實踐團聚焦民族團結主題,借助影像資料和互動競猜,向孩子們講解我國民族團結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成就,同時融入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資助政策介紹,讓孩子們在感知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同時,理解國家政策的溫暖支持;三橋社區聚焦公共衛生,開設“健康石榴籽”實踐課堂,結合藏族沐浴節、回族飲食習俗等民族健康智慧,教授“七步洗手法”等實用技能,培養兒童良好衛生習慣;春天社區則組織民族主題創意彩繪活動,引導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增強民族認同。

圖為實踐團成員引導孩子回答問題。范東秀供圖。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孩子們教授“七步洗手法”。范東秀供圖。

圖為孩子們民族團結彩繪活動合照。夏冉供圖。
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充分發揮專業特長,通過案例講解、情景模擬、文化展示等多種方式,增強宣講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并針對不同受眾靈活調整內容與方法,確保內容聽得懂、用得上、記得住。
暑期后半段,實踐團成員返回家鄉開展延伸服務。在江蘇鹽城,團隊為兒童帶來“健康石榴籽”特色課堂,融合民族健康智慧,生動傳授“七步洗手法”等實用技能,助力孩子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在江蘇如皋,團隊進入社區宣講資助政策,為中學生和家長厘清政策、減輕就學顧慮;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團隊走訪經濟困難學生家庭,一對一講解資助政策,緩解就學顧慮。在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擔任“學生資助宣傳大使”的團隊成員多層次推進政策宣講:為小學生講述勵志助學故事,在初高中學生中開展升學政策解讀,為家長詳細說明申請流程與幫扶措施;同時主動走進經濟困難家庭,入戶發放宣傳資料、面對面答疑解惑。此外,實踐團還依托線上平臺擴大影響,通過釘釘面向高三學生直播開展國家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政策解讀,有效提升了宣傳的覆蓋面和實效性,真正實現政策送達“最后一公里”。

圖為團隊成員在江蘇如皋開展資助政策宣講。朱桂釩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海南樂東開展資助政策小課堂。黃婷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海南樂東入戶走訪宣講資助政策。林葆津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廣西河池入戶走訪宣講資助政策。黃曉玲供圖。
整個暑期,實踐團步履不停,深入社區與鄉村,將民族團結論述、國家資助政策和公共衛生知識傳遞于行動之中,不僅提升了社區居民與學生的政策認知和健康意識,也錘煉了團隊成員的實踐能力與服務精神。未來,“民族團結一家親”社會實踐團將持續深化“民族團結+資助政策+公共衛生”三融合實踐模式,不斷拓展服務深度與廣度,凝聚和引領更多青年學子加入促進民族團結、服務社會發展的行列,以實際行動書寫青春報國的嶄新篇章。
(通訊員林芳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