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館尋根,觸摸平城文脈——山西大同大學計算機與網絡工程學院2025年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
2025年7月5日,晨光漫過大同古城的青磚灰瓦,山西大同大學計算機與網絡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隊,懷著對本土歷史的好奇與敬畏,走進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博物館。這座盛滿歲月記憶的建筑,如同打開千年時光的密鑰,讓我們在文物與歷史的對話中,讀懂平城大地的文化根脈。
踏入博物館展廳,時光的厚重感便撲面而來。青銅器展區內,一件件裹著斑駁綠銹的器物靜靜陳列,綠銹下的銅色泛著溫潤的光澤,似還留存著千年前的余溫。紋飾繁復的青銅鼎上,云紋、獸面紋如凝固的浪花,一筆一畫都在訴說著古代先民的生活與信仰;最令人駐足的是那尊錯金銅博山爐,爐身勾勒的山巒輪廓層層疊疊,山間隱現的鳥獸紋路精致入微,藏著漢代工匠的巧思與浪漫。我們俯身貼近玻璃展柜,指尖輕觸冰涼的玻璃,仿佛能穿過時空,摸到古人焚香時裊裊升起的煙火氣,聽見爐邊閑談的低語。
轉至陶瓷展區,氛圍瞬間變得清雅溫潤。展柜中央,隋代的白釉龍柄聯腹傳瓶堪稱瑰寶——雙龍昂首銜住瓶口,龍身蜿蜒成柄,兩瓶腹緊密相連,線條流暢又充滿巧趣;潔白的釉色如月光般細膩,歷經千年仍泛著瑩潤的光澤,釉面流淌的痕跡,似是窯火熄滅時留下的時光印記。同學們圍在展柜旁,目光追隨著瓶身的紋路緩緩移動,那些細微的開片、精致的刻花,像一條條時光脈絡,將千年前窯工的專注、窯火的炙熱,與當下我們探尋的目光緊緊串聯,讓人不禁感嘆古人對“美”的極致追求。
走進石刻藝術區,氣氛驟然變得莊重肅穆。北魏時期的造像靜靜佇立,雖部分殘損,卻絲毫不減莊嚴氣韻——佛像衣袂的褶皺如流水般自然,仿佛微風拂過便會輕輕飄動;眉眼間的微笑溫和而沉靜,穿越數個朝代,依舊能撫慰人心。墻邊陳列的殘碑上,字跡已有些斑駁模糊,但每一個刻痕都力道十足,記錄著平城作為北魏都城時的繁華往事、市井煙火。站在這些石刻前,我們仿佛能看見千年前的工匠,手持鏨子與鐵錘,一錘一鑿將信仰、技藝與對生活的熱愛,細細鑿進堅硬的石頭,讓時光也為這份堅守駐足。
這趟博物館之行,是對“三下鄉”實踐意義的生動詮釋。從青銅器的古樸厚重,到陶瓷的精巧雅致,再到石刻的莊嚴深沉,我們不僅觸摸到了大同本土文化的根脈,更學會了以敬畏之心尊重地域文化的獨特與厚重——這為后續深入鄉村、融入當地生活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古代匠人專注堅守、不斷創新的精神,也深深激勵著身為計網學子的我們:未來面對專業領域的技術難題,要像古人雕琢器物般深耕細作、執著探索。而團隊在參觀中彼此分享發現、交流感悟的默契,也讓我們凝聚起更強的合力。帶著這份文化滋養與精神力量,我們必將更堅定地奔赴接下來的三下鄉實踐,在服務基層的同時,讓平城的歷史文脈得以傳承與延續。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