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縷賦彩,釉色生輝。為探尋中華非遺之美,體悟匠人精神之粹,8月16日下午,鄭州大學國際學院“古藝扎根沃土里,新苗承續匠心傳“中華文化傳承團走進鄭州墨閣非遺文化體驗中心,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聚焦掐絲琺瑯非遺手工技藝,圍繞技藝的歷史與發展,學習與體驗以及傳承的困境與挑戰,在對古老文化致敬的同時,探索手工藝在傳承上的青春方案。
探藝尋源——掐絲文化精研活動伊始,專業的指導老師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團隊成員們詳細介紹了琺瑯掐絲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和藝術特點。“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是中國工藝的瑰寶,它以金絲為骨,釉彩為魂,經過千度火淬,才成為了我們所看到的流光溢彩的寶器。”老師向我們介紹道。
圖為老師向實踐團成員講解非遺琺瑯。周瑞妍攝。
從起源于古代波斯,到元代傳入中國后在明代景泰年間的輝煌發展,再到如今作為非遺瑰寶的傳承,老師生動的講解和成員們認真的聆聽讓大家對這門技藝有了初步認識。在制作工藝方面,老師著重介紹了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主要步驟,尤其是掐絲和點藍這兩個最為關鍵的環節,“琺瑯的點藍工藝是很復雜的,為了讓更多人能了解學習到這份非遺,我們現在的體驗活動簡化了這一環節。”老師在講解時如此講。
匠心巧制——掐絲手作躬行在制作環節,團隊成員們躍躍欲試。首先是掐絲階段,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有的選擇了傳統的花鳥圖案,有的則構思了現代風格的幾何圖形。在老師的幫助下,大家拿起特制的鑷子,小心翼翼地將柔軟的銅絲按照設計好的圖案輪廓進行彎曲、掐制。這一步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銅絲很細,稍不注意就可能變形或者折斷。實踐團成員鄭同學在掐制樹葉形狀的銅絲時遇到了困難,“這個葉子的弧度總是弄不好,感覺好難啊。”不過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她逐漸掌握了技巧,順利完成了樹葉的掐制。

圖為老師向實踐團示范如何做掐絲。王晨琳攝。
完成掐絲后,就進入了填色環節,這也就是點藍工藝。這是整個制作過程中最具創意和樂趣的部分,同時也是最考驗細心程度的環節。老師為大家展示了如何調配顏料,如何用細小的畫筆將顏料均勻地填充到金屬絲勾勒出的區域內。五彩斑斕的琺瑯釉料在大家的筆下,慢慢填充進銅絲框架,原本單調的圖案逐漸變得生動起來。實踐團成員王同學選擇了鮮艷的色彩來填充自己的作品,“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色彩鮮艷,充滿活力。”她一邊填色一邊說道。
悟道承韻——掐絲美學心鑒制作完成后,實踐團成員向老師提出了在傳播和繼承非遺技術上的困難,以及青少年要如何更好繼承非遺等的疑惑,老師耐心向同學們講解。

圖為老師向實踐團成員解答疑惑。王晨琳攝。
她在采訪中提出,傳承非遺技術的最大困難是技術難度較大、工藝復雜,使得大多數人了解時只能紙上談兵,而無法真實去體驗學習;同時也提出,繼承和學習非遺最重要的是“耐心”,而現在大多數人缺失了這一點。這也引起了實踐團成員的進一步思考:傳承和傳播非遺時,是否可以像此次體驗課一樣,先簡化流程讓大家能夠了解學習,再進一步介紹更加復雜的工藝。
通過深入的學習、感受和討論,實踐團不僅親手體驗了非遺的制作,更了解到:非遺傳承者們以匠心守護的不僅是技藝,更是一種對文化的敬畏與堅持。而對于傳承與創新的辯題,或許正如實踐團隊成員周同學所說:“我們正處于傳統與創新的交匯處,只有當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創新相遇,非遺的傳承才有了新的可能。”體驗過程中,實踐團更加欣喜地發現:大數據媒體的傳播與實踐體驗館的開展或許是最好的載體,只有讓更多人在實踐中感知其魅力,在互動中理解其價值,才能讓這些珍貴技藝生生不息。

圖為實踐團成員作品。鄭舸垚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