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至28日,中國海洋大學“心手相牽”三下鄉實踐團隊先后走進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中韓街道春光山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與李滄區藍琪·家康復中心,成功開展了兩場以海洋知識科普與海洋意識提升為主題的公益宣講活動。團隊依托學校海洋學科專業優勢,針對不同受眾設計課程,通過敘事講解與創意手工相結合的方式,引導中小學生與特殊兒童群體走近海洋、了解海洋、守護海洋,在社會實踐中深刻詮釋新時代海大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社區宣講:探索海洋奧秘,守護藍色未來
8月26日,首場宣講在春光山色社區隆重舉行。課程以“探索海洋奧秘、守護藍色未來、共讀海洋成就、共創藍色明天”四大板塊為主線,系統而生動地展現了海洋的自然奇觀、生態價值、科技前沿與人文關懷。志愿者通過精美的圖文展示、精彩的視頻資料與形象的模擬實驗,為孩子們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洋流、潮汐等海洋現象的形成機制及其對全球氣候系統的調節作用,介紹了螢火蟲魷、僧帽水母和光瞼鯛等深海發光生物的發光原理與生存智慧,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對海洋世界的好奇心。

在“猜猜我是誰”海洋生物競猜環節,孩子們踴躍舉手、積極應答,在歡快的氛圍中認識了金槍魚、海螺等海洋生物的特征與習性。在“守護藍色未來”板塊,團隊結合現實案例與數據,生動講述了塑料污染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嚴重威脅,倡導從身邊小事做起,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嚴格執行垃圾分類,鼓勵每個人爭當“環保小喇叭”,傳播海洋保護正能量。在“共創藍色明天”手工環節,孩子們分組合作,發揮想象力親手制作海洋主題粘土冰箱貼,不僅深化了對海洋生物形態的認識,也鍛煉了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

康復中心宣講:溫情伴童,共繪蔚藍
8月28日,團隊奔赴李滄區藍琪·家康復中心,為特殊兒童群體帶來了一場名為“海洋朋友見面會”的主題適應性宣講。課程從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海底小縱隊》動畫片切入,通過豐富的視覺材料、輕松的繪畫互動和“垃圾分類連線”趣味游戲,幫助他們認識常見的海洋動物與植物,初步理解人類日常行為與海洋環境保護之間的重要關聯。志愿者們以充分的耐心和愛心,采用鼓勵式、陪伴式溝通方法,配合肢體語言和重復強化策略,引導孩子們在安全、支持的環境中逐步融入課堂,用畫筆描繪心中的海洋世界,在潤物無聲中傳遞熱愛海洋、保護家園理念。

科技賦能見成效:弘揚精神與雙向成長共收獲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兩次活動不僅聚焦海洋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播,還有機融入了我國海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果與“海洋強國”戰略的深刻內涵。團隊向青少年們生動介紹了中國海洋大學李予國、何波、趙瑋等教授團隊在海底電磁探測、智能水下機器人、南海立體觀測網等領域的突破性貢獻,讓孩子們感受到我國在深藍科技領域的雄厚實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科技自信。

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獲得了參與群體的一致好評。社區學生家長普遍反映,活動對孩子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科普教育效果顯著。康復中心的教師認為課程形式貼合特殊兒童認知特點,有效提升了孩子們的專注力和參與意愿,也在互動中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團隊成員則表示,通過活動進一步堅定了專業信念與社會責任感,實現了“在實踐中成長,在奉獻中成才”的育人目標。
未來展望:心手相牽,共筑藍色家園
“心手相牽”團隊負責人總結指出,作為中國海洋大學的青年志愿者,能夠深入社區與康復機構開展科普宣講,是一次將專業知識服務于社會的重要實踐,也是一次海洋精神與科學家精神的生動傳播。活動不僅幫助孩子們拓寬視野、樹立環保意識,也為大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鍛煉能力的重要平臺,是高校實踐育人與服務社會雙向奔赴的生動體現。
本次系列活動旨在通過“線上資源整合+線下互動宣講”的雙軌模式,推動海洋科普走進多元群體,實現海洋教育資源共享,在廣大青少年心中播下知海、愛海、護海的種子。未來,團隊將繼續優化課程設計與宣講機制,建立常態化服務基地,進一步擴大活動覆蓋面和影響力,為提升全民海洋意識、助力海洋強國建設持續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