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魯大地的沂蒙山區,有一處以獨特地貌聞名的地方——岱崮鎮。這里是“天下第一崮鄉”,也是中國第五大地貌“岱崮地貌”的所在地。“岱崮鎮”以天然形成的崮命名,“岱”字本義為大山,仿佛訴說著這里厚重的歷史底蘊。近日,中國海洋大學V愛青年志愿者實踐團隊成員走進岱崮鎮,深入探尋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振興的融合之路。
一、居民走訪聽心聲搬遷保護獲認可
2025年8月22日上午,實踐團隊成員首先來到燕窩村開展居民調研,成員們與當地村民親切交流,傾聽他們對于村落變遷的心聲。從村民的講述中得知,出于便捷性與安全性的考慮,村里組織部分居民從山上的石頭屋搬遷至山下的新居。但在居民搬遷的同時,當地政府并沒有忽視山頂傳統村落的保護。對山頂那些承載著歲月記憶的傳統石頭建筑,相關部門已開展系統的維修保護工作。石頭房屋在修繕后重新煥發生機,古老的村落建筑得以保留。這種兼顧居民生活改善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做法,贏得了村民們的廣泛認可和支持,為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傳統村落析難題黨領興業破困局
2025年8月22日下午,在賈林書記的幫助下,實踐團隊成員與蒙陰縣黨委書記張凱、蒙陰縣岱崮鎮團委書記崔瑩瑩、省派第一書記賈林等圍繞岱崮傳統村落保護方面的困難展開深入座談。座談會上,張書記指出資金問題是保護工作推進的一個難題,招商引資的難度讓許多保護項目難以落地;產權問題同樣棘手,大量傳統民居為個人私有,在統一規劃和保護過程中,與群眾的溝通協調以及爭取配合面臨諸多挑戰。

座談會后,賈書記帶領成員們拜訪了岱崮鎮燕窩村黨支部書記于昌貴。于書記向成員們詳細介紹了燕窩村在黨的引領下傳統村落走向保護與開發的光輝歷程。隨后,于書記還向成員們介紹了傳統村落保護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蜜桃產業,這一產業的興起,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提供了穩定的資金支持,形成了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實地調研探古韻傳統建筑煥新顏
2025年8月23日,實踐團隊成員在賈書記的引領下開展實地調研,參觀了以石頭為主要建材的傳統房屋群建筑,在實地調研中,成員們了解到當地正在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項目。項目創新性地將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利用、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讓古老的村落在保護中煥發新的活力。通過對傳統建筑的修繕改造,賦予其新的功能,使其成為展示歷史文化、開展旅游體驗的重要載體,讓游客在欣賞古韻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四、軍工志魂凝古村蜜桃甘實濟家園
岱崮鎮的文化底蘊,藏在三線建設的崢嶸歲月里,浸在蜜桃產業的甜蜜芬芳中,是歷史厚重與鄉土溫情的深度交融,構筑起獨特的地域文化標識。
2025年8月24日,賈書記引領實踐團隊成員探訪軍工記憶遺址。當地采用“修舊如舊”理念修繕,完整保留建筑與生產設施的原始風貌,無聲講述著這里曾作為重要軍工配套生產點的歷史。如今,軍工洞展區內的老機床、手寫操作規程、建設者日記等實物,以及復原的“三線人”生活場景,將抽象的精神轉化為可感可知的文化符號,成為當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核心陣地。

春日桃花漫山如粉霞,秋日碩果壓彎枝頭。岱崮鎮依托山地氣候發展規模化蜜桃種植,蜜桃產業正在以純粹的種植形態成為村落保護的經濟根基。蜜桃銷售收益直接反哺村落保護:部分收入專項用于傳統石屋墻體加固,種植合作社按比例向村民分紅,不少家庭借此完成祖屋修繕……
此次中國海洋大學實踐團的岱崮之行,深入了解了當地傳統村落保護的實踐與探索。從居民走訪到座談研討,從古建筑到新產業,實踐團見證了岱崮鎮在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振興道路上的努力與成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岱崮鎮正以獨特的“崮韻”文化為核心,讓古老的村落煥發新生機,書寫著傳統村落保護的精彩答卷,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相信在未來,岱崮鎮的傳統村落保護之路會越走越寬,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