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大踐夢逐光志愿服務隊暑期實踐心得體會
這個夏天的社區志愿服務實踐,是我們對基層治理與公共服務的深度探索。從環境維護到知識科普,再到安全排查與健康服務,每一項工作都讓我們對社區治理邏輯有了更專業的認知,也實現了團隊服務能力與社會認知的雙重提升。
在公共環境治理中,我們體會到 “精細化服務” 的關鍵價值。最初采用 “大面積覆蓋” 的粗放清掃模式,效率低且易留死角。后在社區工作人員指導下,我們按區域人流密度、垃圾類型,制定 “分區清掃 + 重點巡查” 方案,針對廣場、樓道口等密集區增加清掃頻次,對綠化帶等隱蔽區開展專項清理。這讓我們意識到,社區環境治理需結合實際制定科學策略,以精準服務實現 “治理效能最大化”,為理解公共服務 “精準化” 理念奠定了實踐基礎。
民生服務與知識科普環節,我們對 “基層服務適配性” 有了新思考。初期采用 “統一宣講” 模式,效果未達預期 —— 老年群體對專業術語接受度低,青年群體則認為內容缺乏針對性。隨后我們調整策略,推行 “分眾化” 服務:面向老年群體,將垃圾分類標準轉化為 “實物對照圖”,用 “冒充子女借錢”“低價買保健品” 等真實案例講解反詐知識;針對青年群體,制作 “垃圾分類指南表情包”“反詐短視頻”,通過社區微信群傳播。這種適配性調整顯著提升了宣傳效果,也讓我們明確,基層公共服務需充分考量服務對象的年齡、認知習慣差異,才能真正實現服務價值。
安全巡邏與健康服務中,我們深刻感受到 “多元主體協同” 對社區治理的重要性。安全巡邏時,我們不僅排查消防設施、樓道堆積物等顯性隱患,還聯合物業建立 “隱患臺賬”,對發現的問題實時同步、跟蹤整改;聯合社區醫院開展健康服務時,團隊成員負責居民引導、信息登記,醫護人員專注血壓測量與健康咨詢,雙方高效配合,僅一上午就完成 120 余人次的服務。這種 “志愿者團隊 + 社區 + 專業機構” 的協同模式,讓我們清晰看到,社區治理不是單一主體的 “獨角戲”,而是需要整合多方資源、明確權責分工,通過協同聯動形成治理合力,這也為我們理解現代社區治理的 “多元協同” 機制提供了鮮活的實踐樣本。
此次實踐讓我們跳出 “學生視角”,以更專業的眼光看待基層服務與治理。團隊不僅整體提升了公共服務策劃、溝通協調等實操能力,更共同深化了對 “以人民為中心” 服務理念的認知 —— 社區服務的核心,始終是圍繞居民需求提供精準、適配、協同的解決方案。未來,我們將把此次實踐的認知與經驗轉化為成長動力,在更多基層服務場景中,以專業素養踐行社會責任,為社區治理與發展貢獻團隊力量。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