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聚焦特色農產品商業化發展痛點,8月15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人文學院赴楊陵區椒生村實踐隊走進陜西省咸陽市楊陵區椒生村,調查當地獼猴桃產業的發展情況。
椒生村全村戶籍人口1116人,共275戶,其中常住人口僅460人,村里老年人居多。為了更好地發展產業,村里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現有合作社骨干 5 人,吸納了四五十戶村民參與,且參與者基本均為獼猴桃種植戶。該村獼猴桃種植面積約 850 畝,品種結構豐富多元,涵蓋翠香、徐香、金獼、紅陽等多個優質品種,其中金獼憑借口感清甜、營養豐富的優勢,市場價達到 12-15 元 / 斤,相較于其他品種收益更為可觀,但由于其對技術要求更高,種植難度較大,在當地的種植面積較少,未能充分發揮優質品種的增收潛力。

椒生村獼猴桃產業園現狀(王悅攝)
實踐期間,團隊秉持 “精準調研、務實分析” 的原則,創新采取“實地走訪+深度訪談+問卷調研”相結合的調研方式,深入田間地頭、村委會及農戶家中,系統梳理當地獼猴桃種植、采摘、銷售全產業鏈現狀。在與椒生村村委會工作人員的深度交流中,實踐隊隊員詳細掌握了當地獼猴桃的銷售實況。目前村里獼猴桃的銷售主要依賴傳統的客商收購模式,外地客商上門收購是最主要的交易方式;線上售賣則處于起步階段,不僅參與農戶數量少,且交易模式極為零散 —— 僅少數農戶會通過熟人介紹在網上接單,既沒有統一的運營團隊統籌管理,也缺乏專業的推廣策略支撐,完全未形成規模化、可持續的線上銷售體系,難以借助互聯網平臺突破地域限制拓展市場。

村委會工作人員向隊員們講解村子獼猴桃產業情況(王悅攝)
在深入調研與分析后,實踐隊隊員逐步揭開了當地獼猴桃線上銷售推進緩慢的深層原因,首先,線上銷售主要依靠互聯網操作,但對村里的大部分老年人而言,網絡操作難度已超出其能力范圍,面對復雜的操作界面和流程時,他們往往會不知所措,這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線上銷售的發展。其次,獼猴桃作為生鮮水果,無法長期儲存。網絡訂單存在不穩定性,一旦訂單驟減,成熟的果子不能被及時摘下,就會面臨變質的風險。相比之下,傳統的客商收購模式雖然利潤空間比較有限,但是勝在穩定,種植戶們基本不用擔心虧本問題,省心省力。

實踐隊隊員訪問村委會工作人員(王悅攝)
此次調研中,實踐隊系統收集了椒生村人口數據、獼猴桃產業分布、種植技術難點及銷售模式等信息。這些一手信息填補了團隊對當地情況的認知空白,使其對當地實際發展狀況更加了解。這為后續調研劃定了清晰范圍、明確了重點方向,讓后續工作有具體情況可依、有實際問題可解,避免了資源浪費與方向偏差,為調研工作的持續推進提供了扎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