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縣塔城鄉湖陂村來電。七月流火,贛鄱大地熱浪滾滾。8日上午九時左右,江西師范大學“英雄城·青春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的年輕身影,出現在塔城鄉湖陂村彭家自然村頤養之家。這是一座有百余位留守老人的愛心驛站,為獨居老人送去日常溫暖。他們并非走馬觀花的過客,而是以實際服務,為這座愛心驛站注入了一股鮮活的青春力量。
當實踐團輕輕踏入頤養之家,兩位負責人奶奶笑容和藹地迎了上來。簡單說明來意后,隊長順勢對兩位奶奶進行了一段簡短的采訪。“兩菜一湯,一葷一素,一個月一百。”從兩位負責人奶奶的講述中得知,在這所愛心機構里,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只需花費百元,就能享用包含一葷一素的兩菜一湯營養午餐和晚餐。采訪過程中,頤養之家的惠民溫度撲面而來。實踐隊了解到,兩位負責人奶奶在此工作已有五年,每月還有兩千元工資。她們表示,這兩千元工資足以滿足生活所需。而且,這份工作意義非凡,不僅自己能享受社區福利,還能為同為老人的村民們帶來福祉。
圖為實踐團在采訪頤養之家的兩位負責人
空調送出的絲絲涼風,電視傳來的陣陣歡笑,這里不僅解決了老人們“一頓熱飯”的難題,更為他們營造了一個舒適、溫馨的日常港灣。“在這里吃得好,有人陪說話,兒女在外也更放心。”一位老人邊用餐邊對實踐團成員說道。這背后,是清晰可見的政策關懷與沉甸甸的社會支持。
十一點三十分,最后一位老人放下碗筷。實踐團成員立刻接過清潔工作,分成三組開展志愿服務:清潔組三人手持高壓水槍沖洗地面油污,水流的沖擊聲瞬間蓋過了電視的聲音;擦拭組五人擰干抹布,逐張清理餐桌;歸整組兩人合力搬運沉重的座椅。水流沖刷地面的嘩嘩聲、掃把清掃污漬的沙沙聲、拖把拖地的摩擦聲,瞬間在頤養之家回蕩。汗珠順著年輕的臉龐滑落,浸濕了藍色隊服,但沒有一個人停下。一位成員彎腰用力擦拭桌腿時感慨道:“才擦一遍腰就酸了,兩位奶奶五年如一日地堅持,真是太了不起了。”
圖為實踐團幫助負責人奶奶打掃衛生
實踐團口中的“奶奶”,即頤養之家兩位年過六旬的負責人,已在此工作五年。她們日復一日地承擔著清潔、洗菜、做飯等繁重事務。五年時光,掃把柄上留下了她們手掌的痕跡,也默默書寫著鄉村互助養老的感人故事。
下午三時的分享會上,實踐團隊員們紛紛展示手機里記錄勞動成果的照片:燈光下潔凈反光的地面與之前油污斑駁的樣子形成鮮明對比。“基本擦凈一塊地磚平均要彎腰七次。”隊員小林總結道。“以前在學校總覺得‘社會責任’遙不可及,”隊員小王在確認整理完畢后坦言,“今天彎下腰刷地、抬起頭看到爺爺奶奶的笑臉,才明白它就在這一帚一掃、一餐一飯的細節中。這汗水流得值!”頤養之家墻壁上“老有所養”的標語,與青年們忙碌的身影、老人們舒展的皺紋,構成了一幅責任傳承的生動畫面。
年輕學子手臂上被烈日曬出的淺紅印記,成了他們服務鄉村、感受民生的獨特勛章。
從書齋走向田野,從理論走向實踐。在這個被加速主義籠罩的時代,江西師范大學的學子們在湖陂村的親身實踐與在頤養之家揮灑的汗水,構成了一幀珍貴的精神慢鏡頭。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真正的青春覺醒,發生在掃把與地磚的每一次摩擦中,在傾聽老人話語時的每一次俯身里。當青春的熱情融入鄉村養老的日常點滴,青年對責任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口號上。這份在親身服務中獲得的成長感悟,終將沉淀為新時代青年響應家國號召、一心為民服務的堅定步伐——在每一雙緊握掃把的年輕手掌中,中國鄉村更美好的未來,正被精心擦拭、溫柔托起;當年輕的手掌學會握緊磨光滑的掃把柄,當知識分子的眼鏡片濺上勞動的泥點,鄉村振興便不再只是宏大的規劃藍圖——它正在青絲與白發的對視中,在青春汗水與歲月痕跡的交融里,被一點點擦亮,一天天托起。這堂在頤養之家上的責任必修課,終將成為新時代青年踏上壯闊征程時,最厚重的生命底色。
作者:劉燕翔 吳國鑫 李瑞嫻 周思諾 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