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大學9月5日訊】(通訊員:張政升 陳祺 馮婉怡 盧佳鑫 劉香怡 張懿銘 馮新賀 曾喜洋 舒石星 柴玥辰)
同心筑夢啟新程,團結奮進譜華章。自7月10日始,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跨越山海·石榴籽祖國行”社會實踐團懷揣使命、跨越山海,分赴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湖南省、吉林省、陜西省、云南省等祖國廣袤大地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以“民族團結”為核心主題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在行走中傳遞民族情誼,在篤行中助力文化傳承,為繪就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壯美畫卷注入青春力量。
深入民族文化核心,探尋民族智慧與精神
實踐團成員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通過“沉浸式體驗+深度訪談”的方式,零距離接觸并記錄了各民族獨特的文化瑰寶,學習并收獲了不同民族的傳承智慧,領略到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脈絡。實踐團首站抵達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西嶺鎮新合村。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恭城瑤族自治縣 張政升攝
在這里,實踐團成員與瑤族傳統服飾進行了一場“親密接觸”。當實踐團成員輕輕觸摸瑤族服飾時,綾羅綢緞的細膩質感讓他們驚嘆不已,庡\如山間云霞般絢麗,靛藍的土布散發著歲月的溫潤,繡在衣襟上的花鳥紋樣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飛出。“這些服飾都是村民們一針一線親手縫制的。”實踐團成員張政升感慨道,“一件瑤服的完成,往往要歷經數月甚至數年。它不僅是蔽體的衣物,更是瑤族人民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是凝結著智慧與情感的‘活態遺產’。”在村民家中,實踐團成員還品嘗到了瑤族同胞熱情招待的油茶。土陶罐在火塘上煨得滾燙,茶葉、生姜、大蒜在罐中翻滾出醇厚的香氣。席間,幾位瑤族老人唱起了傳統歌謠,質樸的旋律里滿是對生活的熱愛。歌聲、笑聲與油茶的香氣交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鮮活的瑤族生活圖景實踐團成員領悟到:這里的文化,從不是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流淌在衣袂間、飄蕩在歌謠里、溫暖在茶湯中的生動傳承。
而在湖南省汝城九龍江畬族鄉,實踐團成員參觀了瑤畬民俗館,深入了解了畬族傳統服飾“鳳凰裝”和“山哈帶”的制作工藝,體會到了畬族人民“樂天知命”的生活哲學和對自然的敬畏。手工藝是畬族女性的靈魂絮語,她們以絲線為媒介,將對草木山川的敬畏、對日子的熱望織進織物,這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女性間無聲的共情與文化的延續,深刻詮釋了“匠心” 從來不是冰冷的技巧,而是溫熱的生命情懷。身為 “山哈”,畬族以 “客人” 自居,這份謙卑里藏著大智慧 —— 不與自然爭、不與他族斗,“畬” 字暗含的刀耕火種生態觀,“物我為一” 的生存哲學,恰是對當代人 “征服自然” 執念的溫柔反駁。畬族文化里 “樂天知命” 的 “樂生功能”強調文藝本應暢心、生活本應詩意。這份樂觀與通透,是浮躁時代里難能可貴的精神養分。
聚焦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實踐團不僅關注民族文化的傳承,更將調研視角拓展到民族地區的產業發展與民生改善。在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實踐團成員深入調研了草原畜牧業的轉型發展,結合農業專業知識,提出了“草畜平衡與生態養殖”的建議,為當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青年視角的解決方案。在云南省普洱市孟連拉祜族佤族傣族自治縣,實踐團針對傣錦傳承困境,提出了“傳統技藝與文旅融合”的發展路徑,助力當地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牧場老板交談 張政升攝
推動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
實踐團在調研過程中,積極推動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互鑒。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實踐團成員觀賞了朝鮮族傳統舞蹈長鼓舞和伽倻琴演奏,深入了解了朝鮮族飲食文化中的辣白菜和冷面,感受到了朝鮮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辣白菜是朝鮮族飲食的靈魂。”實踐團成員介紹說,“它酸辣爽脆,既能開胃又能解膩,幾乎是每一戶朝鮮族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當家菜’。”除了辣白菜,實踐團成員還品嘗了冷面、石鍋拌飯、打糕等朝鮮族傳統美食。這些美食不僅美味可口,更承載著朝鮮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的堅守。在陜西省西安市回民街,實踐團成員與回族老者交流,品嘗了地道的清真美食,了解了回族飲食文化中的“潔凈飲食”理念和百年手藝的傳承。這些交流活動不僅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更促進了民族團結與文化融合。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回民村店主合影 張正升攝
青年擔當,踐行青春使命
實踐團成員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在調研過程中,他們不僅記錄和傳播各民族的文化瑰寶,更積極參與到當地的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工作中。例如,在內蒙古草場,實踐團成員與牧民共同探討畜牧業發展的新路徑;在云南傣族村寨,他們協助當地居民開發傣錦文創產品,推動傳統技藝的現代化轉型。這些實踐活動不僅提升了實踐團成員的專業素養,更讓他們深刻體會到了“扎根大地、服務人民”的真正含義。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傣族奶奶交談傣錦制作 張政升攝
實踐最后,當最后一張調研照片整理歸檔,當六省區的民族歌謠仍在耳畔回響,這場跨越山海的民族調研實踐,于我們 10 名山東農大學子而言,早已超越 “任務” 的范疇,成為一次重塑認知、厚植情懷的精神洗禮。出發前,“民族” 是課本里的概念,“家國” 是心中的輪廓;而當我們真正踏上廣西的壯鄉梯田、湖南的苗寨石板路,觸摸內蒙古草原的風、吉林延邊的伽倻琴弦,跟著云南傣族老人穿梭在木織機的經緯間,聽陜西回民街的老者講述百年手藝的傳承 —— 那些曾經抽象的 “民族文化”,突然有了具體的溫度:是傣族奶奶織錦時指尖的繭,是回族阿姨展示節慶美食時眼里的光,是蒙古族牧民談及 “守護草原就是守護家” 時的堅定,是朝鮮族同胞跳起農樂舞時的歡快。我們才懂得,所謂 “中華民族一家親”,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各民族同胞用熱情與真誠編織的羈絆,是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的和諧火花,是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的生動實踐。
作為農大學子,我們帶著 “服務三農” 的初心走進民族地區,卻在實踐中收獲了更深層的成長:在內蒙古草場,我們不僅記錄畜牧業發展,更學會從牧民的視角理解 “生態與生計” 的平衡;在云南傣寨,我們不僅驚嘆傣錦的精美,更思考 “傳統技藝如何與現代文旅共生”。這些經歷讓我們明白,“扎根大地” 從不只是農業人的使命,更是每個青年理解祖國、服務祖國的必由之路 —— 祖國的遼闊,不僅在于疆域的廣度,更在于文化的深度與民族的溫度;而青春的價值,正在于用腳步丈量這片土地,用真心傾聽同胞的心聲,用專業知識為民族地區的發展添一份力。
如今,實踐已落幕,但那份跨越山海的感動與思考,卻成為我們心中永不褪色的印記。我們更加堅信,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每一片民族地區的振興都是祖國發展的基石。未來,我們會帶著這份在實踐中沉淀的民族情懷與家國擔當,繼續以農大學子的身份扎根基層、服務人民,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的奉獻中,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山東農業大學“跨越山海·石榴籽祖國行”實踐團 責任編輯: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