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偏遠藏區學子厚植愛國情懷,提升普通話應用能力,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鄉村落地生根,2025年8月22日下午,在攀枝花學院駐鄉城縣青德鎮青麥村駐村第一書記潘伍達老師的帶領下,攀枝花學院“木棉傳語推普小隊”深入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青德鎮青麥村,圍繞國家通用語言推廣與藏區學子成長需求,開展植物科普、紅色故事分享、漆扇制作等特色活動,讓普通話學習融入趣味實踐,在互動中傳遞知識、涵養情懷。(通訊員 談金鳳 劉歆茹 唐鳳 楊馨玥 肖亞軒)
圖為駐村老師潘伍達老師指導工作。徐歡 供圖
圖為駐村老師潘伍達老師與帶隊老師方朝成老師交流工作。徐歡 供圖
草木有情,鄉音與普通話相遇活動以貼近藏區生活的“植物‘語’你相遇”環節拉開序幕,將普通話學習與本土自然認知深度綁定。推普小隊成員用流暢普通話,系統介紹青麥村常見植物(格桑花、云杉、青稞、杜鵑花等)的名稱、生長習性及文化寓意,讓村民與孩子在熟悉的事物中自然接收普通話詞匯,降低語言學習門檻;“植物識別小游戲”承接知識講解,孩子們踴躍用剛學會的普通話詞匯搶答植物名稱與特性,村民也主動用“帶鄉音的普通話”參與互動。此環節打破“單向聽講”模式,讓普通話從被動接收轉為主動表達,在趣味中鞏固語言記憶。
圖為隊員講解植物科普。王律皓 供圖
圖為隊員為踴躍回答問題的小朋友獎勵獎品。徐歡 供圖
紅色記憶,故事與情懷共振在基礎語言應用訓練后,活動轉入“紅色文化”主題,通過地域化紅色故事講述,讓普通話成為傳遞精神力量、深化民族團結的載體。隊員們將三個發生在藏區的革命往事娓娓道來,讓聽眾在熟悉的地域背景中,重溫那段軍民同心、共赴使命的崢嶸歲月。
圖為隊員講解紅色故事。王律皓 供圖
隊員圍繞藏區與紅軍的深厚聯結展開講述:首先,講述藏族小伙桑吉悅希受紅軍精神感召投身革命,以“天寶”之名扎根藏區服務同胞,展現個人命運與革命事業的緊密交織;其次,回溯紅軍長征途經甘肅迭部時,陷入糧草困境的紅軍獲當地土司楊積慶冒風險開倉補給,譜寫軍民生死與共的篇章;最后,分享紅軍抵達鄉城時,嚴守紀律不擾藏民生活、主動保護宗教器物,以行動尊重當地習俗與信仰的溫暖片段。熟悉的地域背景讓故事更易引發共鳴,現場滿是溫情與敬意。故事分享結尾,隊員帶領現場村民與孩子齊聲合唱《愛我中華》。悠揚歌聲中,普通話不再是單純的語言工具,更成為凝聚“民族大家庭”情感的紐帶,既在孩童心中播下紅色基因,也讓村民深化對民族團結的認知。
漆扇繪心,傳統與創意共舞
圖為當地的小朋友和隊員一起制作漆扇。王律皓 供圖
活動尾聲聚焦“非遺+手工”,以漆扇制作為載體,讓普通話學習落地為可觸摸的成果,實現學習閉環。在隊員指導下,村民與孩子共同完成選扇、調漆、上色、成紋等非遺漆扇制作步驟,過程中用普通話交流制作技巧,進一步強化語言溝通。制作完成后,孩子們在扇面上用普通話寫下“祖國我愛你”“青麥村最美”等心聲,或繪制家鄉風景、民族元素圖案。每一把漆扇都成為普通話與文化情感的融合載體,讓活動記憶以實物形式留存,也讓普通話的價值更具象可感。
圖為隊員為小朋友挑選漆扇制作顏料。徐歡 供圖
圖為小朋友晾曬的漆扇。王律皓 供圖
圖為小朋友在漆扇上添加圖案和文字。徐歡 供圖
圖為駐村老師潘潘伍達老師與大家一起制作漆扇。王律皓 供圖
在青麥村,“木棉傳語”推普小隊通過一場場生動活動,實實在在地幫村民和孩子們提高了普通話水平。活動中,大家一起認識家鄉植物,聽紅色故事,動手制作漆扇。這些有趣的內容,讓大家更了解家鄉,也更熱愛祖國。
活動結束時,現場充滿歡聲笑語。正如小隊實踐初衷,普通話不再是書本上的抽象知識,而是成為村民間交流的“好幫手”、情感聯結的“連心橋”。未來,“木棉傳語推普小隊”將持續以貼近鄉村需求的形式,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種子播撒在藏區土地,讓語言暢通促進心靈相通,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青春力量。
圖為參與活動人員集體合照。徐歡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