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傳統植物拓染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探索社區嵌入式非遺文化傳承創新模式,2025年7月11日,廣東財經大學莞蘊新輝實踐團走進東莞市莞城街道創業社區,在莞城街道團工委、莞城創業社區的支持和指導下,成功舉辦“‘益’起‘童’行·草木成畫——植物拓染非遺體驗課堂”活動。此次活動采用“學習—實踐—傳承”模式,向社區青少年普及植物拓染技藝,助力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與發展。
匠心傳承:從專業學習到社區教學 活動前期,莞蘊新輝實踐團做了充分準備,專程前往濯青·植染傳習所,系統學習植物拓染技藝。團隊成員通過專業講解深入學習了植物拓染技藝的植物選材、布局設計、敲拓技法等核心要點,并在傳習所主理人的專業指導下,沉浸式體驗了非遺技藝的魅力,為之后的教學活動奠定堅實基礎。團隊成員在完成技能培訓之后,針對社區教學特點和社區兒童本身設計了適合青少年的教學方案。
同時,為確保植物拓染技藝體驗課堂的順利開展,東莞市莞城街道創業社區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創業社區提前準備了活動場地,配備了教學設備,實踐團也精心準備了適合拓染的本地植物材料。
圖為傳習所主理人教授實踐團成員植物拓染技藝。鄧禹晴 供圖
童心綻放:非遺體驗融進社區 活動當天,實踐團成員使用圖文并茂的PPT進行展示,通過介紹植物拓染的歷史淵源、文化價值和基本技法,向社區青少年傳授植物拓染技藝,孩子們也認真聽講。孩子們在團隊成員的指導下,自主挑選心儀的植物材料,進行創意排列、膠帶固定,并通過敲拓將植物的自然形態和色彩呈現在載體上,每個人都制作出了獨具特色的拓染作品。活動通過“知識講解—示范演示—自主創作”三大環節,使傳統技藝適配社區教育場景,實現非遺技能的可視化、可操作化傳承。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社區青少年講解植物拓染技藝。鄧禹晴 供圖
青春力量:構建非遺傳承的社區生態 此次活動中,莞蘊新輝實踐團采用“高校研習+社區轉化”的雙向機制,將專業非遺知識轉化為適合社區傳播并且能被青少年所理解和掌握的教學內容。通過“前期學習—中期實踐—后期總結反饋”的完整流程,實踐團成員在深化自身非遺認知的同時,成功推動植物拓染技藝在社區青少年中的普及與傳播。現場氣氛熱烈,活動效果評估顯示本次教學成效顯著。實踐結果表明,參與該活動的社區青少年表示“很開心能體驗和學習植物拓染技藝,希望下次社區也能繼續開展這類活動。”多名家長還表示,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校與社區合作的方式很適合青少年學習非遺文化。
圖為實踐團、社區團委分管領導和社區青少年合影。鄧禹晴 供圖
未來展望:深入嵌入式傳承模式 活動結束后,莞蘊新輝實踐團對參與的青少年和家長進行了隨機采訪,圍繞非遺傳統技藝的重要性和消費意愿等主題,收集居民反饋意見,這為后續非遺技藝推廣活動的優化提供了參考。而基于這些寶貴建議,團隊將持續深化社區嵌入式非遺傳承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重點將聚焦常態化活動機制建設、數字化傳承創新、專業人才培育三個方向展開調查研究,探索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非遺保護,推動非遺文化在社區土壤中生根發芽,實現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
圖為實踐團成員對社區居民的采訪。蘇穎彤 供圖
(作者:王煒丹 梁逸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