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社會各界對鄉村文化的關注度和認同感,提高荔江鎮荔枝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荔江尋脈探索隊”于7月23日至8月3日深入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荔江鎮,開展暑期實踐活動,探索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采訪鄉村新農人,初探品牌創業路
團隊抵達荔江鎮初步實地調研當地荔枝樹的生長態勢及豐產性后,采訪了返鄉創業的袁海通先生,他談及創業背景和創業歷程,銷售方面采取“引進來”和“走出去”模式,并逐漸做人才孵化,整合力量做品牌建設。他強調當前市場競爭激烈,農產品銷售要重視品質與服務,培養消費者消費習慣和層次。讓團隊認識到大學生應注重綜合能力培養,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團隊還采訪了合江“霞仙女”姜曉霞,她通過直播帶貨推動鮮果銷售,拓展荔枝副產品如荔枝蜜、荔枝酒等,提升產品附加值,助力果農增收。團隊聚焦鄉村痛點,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協助調查問卷、制作相關視頻等助力合江荔枝推廣,利用短視頻、直播推廣農特產和文旅資源。
古樹公園調研荔業,中荔公司參觀流程
團隊前往荔江鎮柿子田村9組荔枝古樹公園實地調研,其中有12株樹齡超過300年的荔枝古樹,它們不僅是重要的生態遺產,其保留的古老基因對研究荔枝品種演化及優化現代種植技術也具有極高價值。同時,我們團隊創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調研:線下與農戶面對面交流,細致了解他們在種植技術、產銷渠道、成本收益等方面的實際情況與難點訴求;線上則面向各地群眾廣泛發放問卷,收集不同地域、不同群體對合江荔枝了解的情況。

為了解荔枝產業鏈運作流程,團隊前往合江中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參觀學習,生產加工過程中,工廠采用人工與機器協同運作的工作模式。由人工憑借經驗和觀察對荔枝質量進行把關,再由機器對荔枝的大小、色澤、成熟度等指標進行二次篩選,確保每一顆進入下一環節的荔枝都符合其各自的品級標準,這種人工與機器相輔相成的分揀模式,極大提升了分揀效率。
荔枝節文化體驗,流量賦能促變革
團隊前往第34屆合江荔枝季荔江分會場切身體驗非遺與荔枝文化。在非遺展銷區,省級非遺項目黃粑頗受歡迎,這份起源于清乾隆年間的傳統甜點,以糯米、紅糖、良姜葉為原料,經12道古法工序制成,色澤金黃透亮,口感糍糯香甜。此外,團隊成員還了解到合江荔枝酒傳統釀造技藝,品嘗美食荔枝咕咾肉以及荔枝特色冷飲。荔枝節為當地帶來巨大人流量與關注度,借助這股東風,當地產業煥發新容,創造出巨大的產業附加價值。
最后,高校與鄉村的距離,從來不是空間遠近,而是能否以使命為橋梁,將“實驗室”的突破轉化為“阡陌間”的成果。讓“三下鄉”變成“常下鄉”,我們帶著青春這份熱忱,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這既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扎根楊凌、胸懷社稷,腳踏黃土、情系三農、甘于吃苦、追求卓越”辦學精神的鮮活注腳,更是鄉村振興最渴求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