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民族團結進步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近日,“侗鄉推普食安黔行”實踐團赴貴州省榕江縣臥龍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展“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系列實踐活動。通過普通話推廣、非遺文化傳承、助農直播、黨建共建等多元形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少數民族群眾鋪就“語言相通、文化相融、產業共興”的發展之路。
一、語言為橋:普通話課堂架起“同心橋” 臥龍社區聚居著苗族、侗族、水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群眾,占比超80%,語言溝通成為融入新生活的關鍵。實踐團針對老人和兒童開設“趣味普通話課堂”,結合生活場景設計互動游戲,幫助搬遷群眾突破語言障礙。“以前不敢出門打工,怕聽不懂話,現在學了普通話,心里有底了!”一位水族老人笑著說。
二、文化潤心:非遺蠟染共繪團結畫卷 實踐團聯合當地非遺傳承人,組織社區留守兒童開展了“民族團結·蠟染體驗”活動。孩子們在侗族嬢嬢的指導下,用蠟刀勾勒出石榴、蝴蝶等象征團結的圖案,在傳統技藝中感悟民族文化共生共榮。“蠟染上的石榴籽,就像我們各民族緊緊抱在一起!”一名參與兒童自豪地展示作品。
三、產業賦能:直播助農激活“共富密碼” 立足榕江“百香果之鄉”特色,實踐團搭建“助農直播間”,青年志愿者與少數民族農戶共同推介產品,2小時吸引超5000人次觀看,銷售額破萬元。團隊還走訪農貿市場調研產銷痛點,形成報告反饋當地統戰、農業部門,為后續政策扶持提供參考。
四、、安全護航:災后食品安全宣講暖民心 結合近期洪澇災害后的實際需求,實踐團聯合榕江縣開展“舌尖上的安全”專項宣講。在臥龍社區,和工作人員用苗漢雙語講解災后食品儲存、飲用水消毒等知識,發放圖文手冊150份;在農貿集市,設立快速檢測點,篩查腌制品、蔬菜等30余批次;將食品安全要點編入侗族大歌曲調,通過“唱安全”強化記憶,筑牢災后健康防線,體現統一戰線服務民生的溫度。
五、黨建共建:紅色引擎凝聚振興合力 食品科技學院學工黨支部與臥龍社區黨委簽訂黨建共建協議,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宣講紅色故事,開展入戶走訪。并向當地群眾捐贈普通話教材、食品安全手冊等物資200余套,惠及群眾300余人。
此次實踐活動以語言為紐帶、文化為底色、產業為支撐,是統一戰線助力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未來,“侗鄉推普食安黔行”實踐團將持續發揮橋梁作用,推動更多資源下沉,為譜寫民族團結與共同富裕新篇章貢獻統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