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我隨“大河安瀾黃河文化發展尋跡與護河運動實踐團”奔赴河南開封鄭州,走過和尚莊社區的街巷、黃河博物館的展廊、水利局的監測站,也站在柳園口黃河游覽區的堤壩上眺望奔流的河水,在五一路小學的課堂里與孩子們暢談“母親河”。這段為期數日的“三下鄉”實踐,不僅是一次行走的調研,更是一場與黃河歷史對話、與沿岸民生共鳴、與青年使命相遇的成長之旅。
我們選擇奔赴開封柳園口,源于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深刻認同,更源于對“黃河文化如何活在當下、護河行動如何落地生根”的追問。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在開封柳園口段,它有著特殊的“身份”——這里是黃河“懸河”的典型河段,歷史上曾因改道、決口給沿岸村落帶來無數動蕩;同時,這里也是黃河治理智慧的“活課堂”,從林則徐修堤到現代水利工程,從村落搬遷到生態修復,每一處遺跡、每一段故事,都是解讀“黃河寧,天下平”的關鍵密碼。
為讓調研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我們設計了“走訪+考察+宣講”三位一體的實踐模式,拒絕“走馬觀花”,堅持“沉浸式體驗”。在黃河博物館與黃河水利局,我們切換為“學習者”的角色。博物館里,1841年林則徐主持修復林公堤的圖紙、1950年代黃河防汛的老照片、現代小浪底水利樞紐的模型,串聯起從“被動抗洪”到“主動調控”的治黃歷程;水利局的工作人員帶我們參觀了水文監測站,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水位、流速、含沙量數據,讓我們明白“黃河安瀾”背后是科技的精準支撐——“以前靠人蹲守觀察,現在衛星遙感、自動監測能實時預警,防汛響應速度快了不止十倍”。我們邊看邊記,還與工作人員探討“如何平衡生態保護與農業灌溉”,這種“看展+提問”的考察,讓我們對現代治黃的技術邏輯有了更專業的認知。

而在柳園口黃河游覽區,我們化身“觀察者”與“體驗者”。站在黃河42號壩上,遠眺河水在“懸河”河段緩緩流淌,堤壩旁“一定要把黃河治理好”的紀念碑格外醒目;游覽區里,有村民自發擺攤,但攤位分散、缺乏統一規劃。我們一邊記錄游覽區的生態現狀,一邊與攤主交流經營難題,為后續提出“規范文旅發展”建議積累一手素材。
最后,在五一路小學的宣講中,我們轉變為“傳播者”。我們沒有講枯燥的理論,而是帶著從博物館借來的老照片、從和尚莊聽來的故事,用“黃河爺爺的煩惱”(洪水、泥沙)與“黃河爺爺的快樂”(安瀾、豐收)的繪本故事,讓孩子們理解黃河治理的重要性;還組織了“我為黃河畫個妝”繪畫活動,孩子們筆下“清澈的黃河、兩岸的綠樹、唱歌的小鳥”,讓我們看到黃河文化傳承的希望。這種“故事+互動”的宣講,讓黃河文化真正走進了孩子的心里。

此次實踐的收獲,早已超越了一份調研數據,更多的是思想的觸動與認知的升華。我們收獲了對“治黃精神”最鮮活的理解。以前在課本里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只知是林則徐的詩句;但站在林公堤的遺址旁,聽著當地老人講林則徐帶百姓“五個多月苦戰修堤”的故事,才真正明白這句詩里的擔當——那是面對洪水時,“把百姓安危扛在肩上”的責任。而毛主席“一定要把黃河治理好”的囑托、江澤民同志視察時對村民住房問題的關切,以及如今水利局工作人員“24小時盯守監測數據”的堅守,讓我們看到“治黃為民”的理念,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代代相傳的行動。
我們更收獲了對“黃河與民生”最深刻的共鳴。在和尚莊,村民們說“以前靠黃河吃飯,怕黃河;現在靠黃河過好日子,愛黃河”——這句話道盡了黃河與沿岸村落的關系變遷。從“汛期擔驚受怕”到“四季灌溉無憂”,從“壩上破屋”到“新村樓房”,黃河治理的每一步,都直接關系著村民的幸福感。而村民對焦萬嶺“開發游覽區增收”、郭桂花“規范擺攤經營”的期待,更讓我們意識到:黃河生態保護不是“孤立的環保”,而是要與鄉村振興結合,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村民的“金山銀山”。

實踐雖已結束,但“護河興黃”的行動才剛剛開始。我對未來有以下展望:
第一,建議推動“黃河文化+村落記憶”的保護與活化。和尚莊有毛主席視察的42號壩、林則徐修的林公堤,還有齊白石畫作里的柳園口風貌,這些都是獨特的文化資源。可在村里打造“黃河村落記憶館”,展示老照片、老農具、治黃故事,既保留村落的歷史根脈,也為游覽區增添文化內涵;同時,可邀請村民擔任“文化講解員”,讓他們的故事成為黃河文化最生動的“活教材”。
第二,建議探索“黃河生態+規范文旅”的發展模式。柳園口黃河游覽區有生態優勢,但缺乏規劃。可由政府牽頭,制定游覽區經營規范,劃定統一的擺攤區域,統一設計攤位標識,既保留村民的經營需求,也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同時,可開發“黃河文化研學路線”,將和尚莊、黃河博物館、林公堤串聯起來,讓游客在“走黃河、聽故事”中感受黃河魅力,帶動村民增收。
第三,建議持續開展“黃河文化進校園”活動。此次五一路小學的宣講讓我們看到,孩子是黃河文化傳承的關鍵。未來,可與學校建立長期合作,組織“黃河小使者”研學活動,帶孩子們走進和尚莊、黃河博物館;還可聯合高校志愿者,開發更多適合小學生的黃河文化課程,比如“黃河詩詞朗誦”“治黃英雄故事匯”,讓黃河文化在孩子們心中扎根。
作為“大河安瀾”實踐團的一員,未來我們會把此次調研的收獲整理成詳細報告,提交給當地相關部門,為柳園口的黃河保護與發展提供參考;還會通過校園公眾號、短視頻平臺,分享我們在和尚莊的故事、在黃河邊的見聞,讓更多同齡人了解黃河、關注黃河。
這個夏天,黃河的水、和尚莊的風、孩子們的畫,都已刻進我們的記憶里。我們深知,“大河安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每一代青年都能接過“護河興黃”的接力棒,從腳下的土地出發,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黃河一定會越來越安瀾,沿岸的村落一定會越來越興旺,“黃河寧,天下平”的愿景,終將在我們的手中,變成更美好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