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料坑村,山霧漫過青翠的山林,與蜜蜂打了多年交道的袁日炳早早便蹲在蜂場邊。作為深山里的養蜂老手,這條“蜂”雨路,是一代蜂農“守著甜蜜,闖過風雨”的真實寫照。為探尋他扎根30年背后的故事,2025年7月,廣外南國東揚隊“蜂起云涌”調研團走進了這片山林。
圖為蜂農袁日炳與隊員們交談
深山的甜蜜守望:蜂農袁日炳的30載堅守
隨著一聲呼喚,“后生仔,來聞聞這蜜。”袁日炳打開一個蜂箱,取出一排釀滿了蜜的蜂巢,金黃的蜜液順著木框淌下,帶著山花的清冽。從前,還在讀書的袁日炳從父親那習得養蜂技術,在料坑村的山坳坳里開始了養蜂生涯。他一邊咧嘴笑,一邊指著蜂巢上小蜜蜂說,他父親曾告訴他,河頭的中華蜂金貴,只待在生態好的地方。人要先對山好、對蜂好,蜂才會回饋甘甜。
30年的養蜂路,是與天較勁的修行。河頭鎮花木繁盛,蜜粉資源四季不斷,袁日炳的腳步追著花開。春天跟荔枝花,夏天守山烏桕桕林,秋天尋野菊花,而冬天花相對少了,蜂群缺糧,就自制糖水一勺勺喂進蜂箱。他強調道,這些小蜜蜂就是他的孩子們,不能餓著。但這些蜜卻困于數字鴻溝,曾一度藏在深山無人知。因為當地從業者多為年長農戶,對電商平臺的操作一竅不通,蜂蜜只能在熟人圈子里小范圍流通,觸達不到更廣闊的線上市場,眼睜睜看著品質與價格脫節。正如蜂農們無奈的嘆息,“好蜜藏在深山,就是賣不出好價。”

圖為蜂農袁日炳展示蜂巢蜜
政策破局:標準化蜂箱撬動產業升級
2021年河頭鎮黨委的全產業鏈布局帶來轉機。技術團隊攜檢測儀器進駐蜂場,測得蜂蜜波美度達優質標準。統一配發的標準蜂箱讓年產蜜量翻三倍,"以前用木桶土養,現在科學分箱,蜜量質齊升!"袁日炳撫摸著蜂箱笑道。

圖為蜂農袁日炳撫摸蜂箱
青春助農:直播間架起深山蜜橋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東揚隊”突擊隊自2022年起,連續三年扛著攝像機進了山。隊員蹲在蜂場里拍袁日炳搖蜜的樣子,記錄他手繪的蜜源地圖。第一次直播,彈幕密密麻麻的,當天就賣了30斤。袁日炳至今覺得神奇,“那是他跑三天集市都賣不到的量。”隊員們也成了袁日炳的互聯網老師,親身示范。特別是直播,在控場隊員講解產品的同時,一個隊員站在袁日炳旁輕聲提示他怎么說更打動人,比如對著身后的果園介紹蜂蜜來源,觀眾一看就信。在年輕人的耐心指導下,袁日炳漸漸學會了對著鏡頭“說蜜”,把深山里的甜蜜故事講給了更多人聽。

圖為隊員直播展示蜂蜜
蜜悅展望:文旅繪就振興藍圖
如今的袁日炳,每天除了巡蜂,還多了個新任務:給城里來的研學游客講中華蜂的故事。在料坑村的蜂蜜合作社里,他演示搖蜜、過濾,身后的展柜上擺著加工好的瓶裝蜜,標簽上“河頭蜂蜜”四個字格外醒目。袁日炳表示,“去年步郎村舉辦梅花節,上千游客來參加,臨走經過料坑村都帶幾瓶蜜,說這是河頭的甜味。”
這正是河頭鎮的藍圖。以料坑蜂蜜標準化加工基地為點,以四甲河生態廊道為線,把蜂蜜與觀光、科普、養生融合,打造“蜜悅小鎮”。袁日炳的30年“蜂”雨路,早已超越個人的堅守。全鎮新增的蜂箱,是政策托舉的力量;蜂蜜從產品到商品的蛻變,是市場賦予的價值;而年輕人返鄉學養蜂、體驗店前排起的長隊,則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模樣。

圖為隊員與蜂農袁日炳合照
夕陽西下,袁日炳望著山坳坳里的新蜂場,手上提著印有河頭鎮料坑村標識的蜂蜜。風掠過花叢,中華蜂的“嗡嗡”聲里,藏著比蜜更甜的小確幸。一個人的堅守,一群人的接力,再加一把政策的推力,讓深山里的“甜蜜”,釀成了全鎮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