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喜迎江西農業大學建校一百二十周年,激發愛校榮校熱情,厚植知農愛農情懷,7月6日,江西農業大學“紅憶玉山,薪火相傳”研究生實踐團赴上饒市楊惟義紀念館與昆蟲博物館開展校史教育實踐活動。
圖1 實踐團成員在楊惟義紀念館前合影
在參觀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們滿懷崇敬之情,瞻仰楊惟義蠟像,研習館藏珍貴物品,學習了解其生平事跡。楊惟義為江西上饒人,系中國首批學部委員(院士)、著名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江西農學院(1969年9月并入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現江西農業大學前身)首任院長,對中國半翅目昆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現代農業昆蟲學科的創始人之一。他首倡的“三耕治螟”法,紅花田留種改革措施,糧食倉庫害蟲防治法等,都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促進和指導作用。
圖2 實踐團成員在楊惟義紀念館參觀學習
楊惟義的經歷生動詮釋了“人才是逼出來的”這一理念。他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常受膏粱子弟嘲辱,憤而立志苦讀。9歲方入私塾,13歲喪父后無錢續讀,被迫輟學隨兄務農三年。面對經濟拮據,他借得15塊大洋完成小學,考入免學費的鵝湖師范學校刻苦學習,因成績優異被譽“鵝湖兩狀元”。1918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農業專修科后,因經濟困難輾轉安徽、湖南等地半工半讀,十年間堅持補修學分。目睹中國科學落后與農民疾苦,他堅定了科學救國的意志。
這種逆境中的堅韌推動他成為杰出的昆蟲學家:1931年獲資助赴法國留學研究昆蟲學;1937年北平淪陷時,他嚴辭拒絕日本高薪利誘,堅守民族氣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是中國半翅目昆蟲分類學奠基人。其成就包括提出中國昆蟲區系地理區劃、發現60余個蝽象新屬種等。
圖3 實踐團成員在昆蟲博物館參觀學習
楊惟義的成才之路,印證了壓力與挑戰能激發潛能:貧寒逼迫其奮發,國難錘煉其風骨,最終在昆蟲學領域開創里程碑。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我們就應該有這股“自找苦吃”的精氣神,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三農”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圖4 實踐團成員在楊惟義紀念館合影
供稿:江西農業大學“紅憶玉山,薪火相傳”研究生實踐團王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