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美麗中國・青春行動”2024年青年綠色長征科考實踐活動指導精神,積極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2025年7月20日至8月20日,成都東軟學院熒光微光實踐團(9名成員)在簡陽市鰲山公園開展為期32天的生態科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調查、數據監測與分析,為城市公園生態保護與管理提供科學支撐。鰲山公園作為簡陽市規模最大、生態系統最完整的城市公園,總占地面積3560畝,園內涵蓋70余種喬灌木及50種地被植物,是研究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理想樣本。實踐團以“摸清生態家底、評估服務功能、提出優化方案”為核心目標,組建植被調查組、生態功能評估組、數據整理組3個專項小組,有序推進科考工作。在植被資源調查階段,實踐團創新采用“系統抽樣+典型抽樣”結合的方法,在公園核心生態區、休閑游憩區、濱水景觀區及對照區,精準設置15個20m×20m樣方。團隊成員每日清晨出發,攜帶測高儀、卷尺等工具,詳細記錄樣方內植物的種類、數量、高度、蓋度等指標,重點追蹤香樟、銀杏等優勢樹種的種群結構,以及杜鵑、麥冬等林下植被的分布格局。經過10天的密集調查與數據核驗,實踐團成功建立鰲山公園植被資源數據庫,共識別維管植物82種,清晰掌握不同功能區植物多樣性差異,為后續生態評估奠定堅實基礎。生態功能評估環節聚焦“固碳釋氧”與“水土保持”兩大核心指標。在固碳功能測算中,團隊通過測量喬木胸徑、樹高,應用適用于四川地區的異速生長方程,精準計算單株生物量,并結合樣方數據推算公園總固碳量;同時,在不同植被覆蓋區域設置6個2m×5m徑流觀測小區,連續7天記錄降雨量、徑流量及泥沙含量,對比分析高、中、低植被覆蓋區的水土保持效果。數據顯示,高植被覆蓋的核心生態區較裸地對照區,地表徑流量降低43.9%,泥沙含量降低65.1%,充分彰顯了城市森林在生態服務中的關鍵作用。

實踐過程中,團隊還通過樣方觀測與游客訪談,深入診斷人為干擾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發現休閑游憩區存在游客踩踏導致的植被“斑禿”、野餐垃圾影響土壤透氣性等問題。針對這些現象,實踐團結合科考數據,初步構建“調查-評估-修復”一體化工作模式,提出“分區管控+精準修復”的生態管理方案,包括在核心生態區設置保護標識、在休閑區劃定“可踩踏草坪”與“禁踏灌木區”,并設計“市民認養綠地”等公眾參與機制,推動生態保護從“專業治理”向“全民參與”延伸。



“這次科考讓我們真正走進城市生態現場,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團隊負責人宋定枚表示,實踐團不僅填補了簡陽地區城市森林研究的空白,更探索出一條“科研支撐-精準施策-公眾參與”的城市生態空間治理新路徑。指導教師欒永康評價道,團隊成員在實踐中展現出扎實的專業素養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科考成果既具有學術價值,也為川中丘陵區城市公園生態管理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樣本。
此次綠色長征科考實踐,是成都東軟學院學子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生動實踐。下一步,熒光微光實踐團將持續完善科考報告,向簡陽市林業局提交《鰲山公園生態修復方案》,并推動研究成果在社區公園推廣應用,以青春之力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基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