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21年第24號)的政策,“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運強”,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青年應廣泛開展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2025年8月,貴州省黎平縣大山深處的地捫侗寨,清脆的蟬鳴與悠遠的侗族大歌交織在一起,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這個夏天,西南財經大學“黔”力無限三下鄉實踐隊的七名學生,跨越山海,在這里進行了深度社會實踐。他們用腳步丈量鄉土,用鏡頭記錄真實,用智慧賦能發展,最終,一座線上文化體驗店在云端正式啟航,標志著這段高校與古老村寨的“雙向奔赴”結出了第一顆碩果。
精準調研:繪制侗族文化傳承的圖譜 實踐隊的首要任務是聆聽地捫人的心聲,他們開展了一場系統性的田野調查,設計了詳細的問卷,內容涵蓋了侗族大歌、侗布、刺繡和侗族美食的傳承情況、村民的收入結構以及對于發展文化旅游的態度。調研過程不似想象中的那樣順利,語言障礙和村民們的疑慮都是強大的攔路虎。實踐隊請當地村委會幫忙,用真誠與耐心叩開了村民的心門。
在匯總數據后隊員們發表了一篇地捫村調查報告——《走進黎平:探尋民族記憶,傳承民俗文化》,它涵蓋村落歷史、社會治理、人口、教育醫療等基礎信息,及侗語、傳統服飾、習俗等文化傳承,經濟活動與建筑概況,呈現村落發展與文化傳承現狀。實踐隊最終得出了調研結果:村民都有良好的“文化主人翁”的意識,響應鄉村城鎮化號召的同時積極參與文化傳承活動。年輕人外出打工補貼家用,中老年人留守鄉村賡續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當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強城鄉價值交換,從而保存村落——鄉村文化根基,為當今最大的努力方向。這一策略有效解決了“養在深閨無人識”這一進行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最大痛點。

▲圖為實踐隊員調研地捫村民,協助村民填寫問卷 楊璦聰攝
深度訪談:叩開侗族文化傳承的心門 “訪談不是簡單的問答,而是一次次心靈的碰撞。”實踐隊員這樣感慨道。于是他們拜訪了侗族大歌的非遺傳承人,隊員們圍坐一旁,聆聽地捫背后的故事,也聆聽侗族大歌關于遷徙、關于愛情、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智慧。“歌就像我們山里的溪流,一代一代永遠流淌,但現在愿意靜下心來學習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非遺傳承人這樣說道。據隊員們了解,地捫小學組織建設少年侗族歌舞團,讓青少年積極參與到非遺傳承中來。這些一手的口述資料讓隊員們真切感受到了文化傳承的緊迫性與青少年在傳承中具有的非凡價值。

▲圖為實踐隊隊長訪談地捫村侗族大歌非遺傳承人 楊璦聰攝
紀錄片拍攝:銘刻侗族非遺時光的切片 實踐隊決定采用最直觀的表現形式——紀錄片來讓外界感受到地捫侗族文化的魅力,團隊隊長楊璐嘉具有多年攝影經驗和專業平臺設備,主動承擔起了記錄片素材拍攝的任務,最終剪輯制作了侗、漢雙語解讀的高品質紀錄片《根脈:延綿與重構》。
實踐隊用鏡頭對準侗族生活的細節,記錄了拱橋下的群鴨、篝火旁合唱的歌隊、鼓樓下飛針走線的繡娘和廊下乘涼的阿婆這些獨具特色的侗族大群像以及實踐隊員受到村民的熱情招待和學習民俗文化時“抓耳撓腮”的可愛模樣。這部充滿真情實感的紀錄片,將成為侗族文化傳播最溫情的廣告片,也是地捫侗寨一份珍貴的數字檔案。

▲圖為實踐隊隊員正在拍攝紀錄片素材 丘秀方攝
長期合作:搭建非遺通往云端的金橋 所有的等待都是為了這一刻的遇見,隊員們拜訪了貴州省文物局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駐村專家兼任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館長、堂安生態博物館館長的任和昕先生,與其進行了博物館和學校線上長期合作的商談后,實踐隊取得了最終成果——聯合地捫生態博物館創立的線上文化體驗店。
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電商平臺,更是隊員們充分利用專業所學,打造的一個集文化展示、線上購物、公益助農和旅游推介與一體的綜合性平臺。實踐隊致力于原始非遺產品的持續開發,使其符合當代審美,促進鄉村產業升級,實現鄉村與城市的價值交換。

▲圖為實踐隊隊長與博物館館長商談線上合作事項 楊璦聰攝
三下鄉的旅程告一段落,可西財學子與地捫的故事才剛剛翻開新篇章。這個夏天,志在鄉村的田野,鏡頭鎖定,讓我們“鄉”約在一起。從地捫到云端,古老的侗族文化正藉由青春的力量,飛出大山,走向更遠的遠方。(通訊員 周議 楊璦聰 丘秀方)

▲圖為實踐隊員與地捫村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合影留念 楊璐嘉攝
撰文|周議
編輯|楊璐嘉 葉明珠
圖片|楊璦聰 丘秀方 楊璐嘉
初審|陳思雨
復審|洪詩茗
終審|趙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