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部署,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7月21日至7月27日,江西水利職業學院“丹心報國”愛國主義教育實踐隊奔赴萍鄉市,通過多元形式助力鄉村語言文化建設,在傳承紅色基因中踐行青春使命。
一、村民深度調研:摸清語言生態,夯實推普基礎
為推進對鄉村語言現狀的精準把握,實踐隊以沿背村為主要調研區域,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研+互動交流”的方式,開展全方位村民語言情況調研。
在重走甘祖昌將軍曾帶領村民修建水庫的道路時,隊員們手持推普材料,主動與沿途村民交流,一邊聆聽紅色往事,一邊細致詢問村民日常使用普通話的頻率、交流中遇到的困難、學習普通話的意愿及偏好方式等。在傍晚的鄉村巷陌間,隊員們以“流動教學點”形式發放調查問卷,針對不同年齡段村民的語言使用習慣和學習需求展開深入了解,遇到村民研究問卷時,隊員們順勢進行易錯發音指導,在自然互動中完成語音示范與微調。

二、研學紅色場館:紅色文化浸潤中的語言傳承
萍鄉市豐富的紅色資源,為推普工作搭建起天然的實踐課堂。實踐隊以“紅色研學+推普”模式,將普通話融入紅色文化傳承的每個環節,讓語言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橋梁。
在沿背村,實踐隊在沿背村支部書記劉愛鳳的帶領下,深入甘祖昌不忘初心事跡陳列館、甘祖昌和龔全珍故居、返修橋等紅色遺址。隊員們認真傾聽會長講述甘祖昌將軍解甲歸田、帶領鄉親艱苦奮斗的事跡。隨后,用標準普通話與同行村民交流感悟,朗誦將軍家書、講述家風故事,用規范的語言傳遞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內核。

走出沿背村,實踐隊將足跡延伸至萍鄉市,先后走進秋收起義烈士陵園、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源工運時期廉政建設陳列館、盧德銘烈士紀念館。在烈士陵園紀念館莊嚴肅穆的紀念碑前,隊員們齊聲朗誦革命詩詞,以鏗鏘有力的普通話抒發對先烈的敬仰安源工運時期廉政建設陳列館內,隊員們通過朗讀廉政家書、解說廉潔故事,將普通話學習與廉政文化教育相融合。每一處場館的朗誦與講解,都讓普通話成為紅色精神傳播的載體,既加深了隊員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也讓推普工作在歷史的厚重感中更具感染力。

三、開展推普活動:聚焦兒童與老人,實現精準賦能
針對不同群體的語言學習特點,實踐隊以“互動體驗+推普”的模式,重點面向兒童和老人,在沿背村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推普活動,讓語言賦能覆蓋鄉村關鍵群體。
在沿背村黨群服務中心,實踐隊結合村莊紅色底蘊,為孩子們設計 “趣味推普小課堂”。通過繞口令互動糾正發音,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掌握語音技巧;通過線上詩詞誦讀打卡傳遞文化底蘊,提升語言表達的韻律感。讓孩子們在聽故事、講故事的過程中,提升普通話表達能力,加深對本土紅色歷史的了解。活動尾聲,隊員們向孩子們發放印有普通話知識的手冊,講解普通話對學習成長、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主動學習普通話的種子。

針對老年群體,實踐隊以“移風易俗樹新風”為主題,創新將紅色文化與普通話學習融合。通過問答環節,引導老人們在回顧紅色故事時熟練運用普通話詞匯與表達。《東方紅》《強軍戰歌》等紅色歌曲的合唱,讓老人們在熟悉的旋律中自然使用普通話,重拾學習熱忱。這種“紅色記憶 + 語言學習”的方式,讓普通話承載著紅色精神,在與老人的互動中傳遞文明薪火,讓語言交流成為文化傳承與文明進階的注腳。


以語言為橋,賦能鄉村振興。此次“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不僅是一次語言文化的傳播實踐,更是新時代青年學子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生動寫照。江西水利職業學院“丹心報國”愛國主義教育實踐隊將繼續創新推普形式,深化活動內涵,為構建和諧語言生態、促進民族團結、助力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