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清晨,迎著微涼的晨風,巢湖學院“我是河小青”社會實踐團將調研的目的地鎖定在花山污水處理廠,希望通過實地探訪,深入了解污水從收集到達標排放的全流程機制,為守護巢湖水質、推進生態保護工作積累更貼近實際的認知與經驗。
抵達花山污水處理廠后,工作人員早已在廠區門口等候。簡單的歡迎與行程介紹后,大家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沿著廠區內清晰的參觀路線,開啟了參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污水預處理車間,剛進廠的污水呈現出暗沉的顏色,還伴隨著輕微的異味,通過車間內格柵機的不斷運轉,水中的漂浮物、大塊雜質被逐一攔截、清除;緊接著,污水流入沉砂池,在水流的緩慢涌動中,砂石等較重污染物逐漸沉淀,原本渾濁的污水初步“減負”。隊員們駐足在車間外的觀察窗前,目光緊緊跟隨污水的流動軌跡,不時拿出筆記本記錄下眼前的景象,有的隊員還相互交流著對預處理環節的初步感受,好奇與探究的神情寫滿臉上。
隨后,團隊來到生物處理區域。這里排列著多個大型生物反應池,池內的污水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發生著復雜的反應,工作人員指著池面不斷泛起的細小氣泡介紹,這是微生物在“吞噬”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雖然隔著防護欄,隊員們依然能感受到這項工藝的神奇——正是這些肉眼難辨的微生物,成為了污水凈化的“主力軍”。在深度處理車間,經過生物處理的污水進一步進入過濾、消毒環節,通過活性炭過濾、紫外線消毒等工藝,水中殘留的微量污染物被徹底清除,最終從出水口流出的水變得清澈透明,與剛進廠時的污水形成了鮮明對比。工作人員笑著說:“這些達標的水,一部分會回用于廠區綠化、設備冷卻,另一部分則會排入附近水體,不會對環境造成負擔。”
參觀過程中,工作人員不僅詳細講解了各處理工藝的原理、操作流程及核心作用,還結合廠區的日常運營情況,介紹了污水處理廠在保障周邊水環境質量、助力巢湖流域生態保護中所承擔的責任。面對隊員們提出的“不同季節污水處理工藝是否會調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如何處置”等問題,工作人員都耐心細致地解答,用通俗的語言將專業知識拆解,讓大家聽得明白、理解透徹。隊員們時而認真聆聽,時而點頭回應,遇到關鍵信息還會及時追問,現場互動氛圍輕松而熱烈。
此次花山污水處理廠參觀之行,不僅讓團隊成員直觀、深入地掌握了污水處理的全流程知識,更讓大家深刻認識到,污水處理廠是阻斷污染物進入巢湖的關鍵“防線”,其穩定運行直接關系到巢湖水質的改善與流域生態的健康。同時,親身參與這場“污水蛻變”的觀察,也讓隊員們更加清晰地明確了自身在生態環保領域的責任與使命。大家紛紛表示,未來會將此次參觀所學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積極參與到生態環保實踐中,用實際行動為守護巢湖碧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屬于青年一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