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生態環保專業認知,厚植綠色發展實踐根基,7月3日,山東建筑大學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泉潤綠行,齊魯生態先鋒”實踐團隊前往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圍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時代命題開展實踐學習。
“1+N”聯動:深探環境監測核心前沿
作為推動高校環境專業教育與監測實踐深度融合的關鍵一步,本次活動創新采用“1+N”聯動研學模式,以有機物分析實驗室為核心樞紐,輻射到大氣、水質、土壤等環境監測全鏈條技術環節的認知升級。講解員聚焦揮發性有機物(VOCs)、半揮發性有機物(SVOCs)等關鍵污染物的監測難題,剖析了當前的技術瓶頸與最新科研進展。從大氣采樣點位布設的科學性,到復雜基質中痕量污染物的分離富集技術,再到監測數據質量控制的核心要點,都勾勒出環境質量現狀背后的強大科技支撐體系。
專業設備體驗:深化技術認知
實踐團隊近距離接觸了環境監測領域的專業設備。在專業工程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近距離觀察并動手體驗了頂空進樣器(HS)、吹掃捕集自動進樣器(P&T)等核心設備。這些能將環境污染物轉化精確、可量化數據的儀器,被學生們稱為“環境翻譯官”。復雜的管路設計、靈敏的傳感器響應、嚴謹的自動化控制程序,展現了先進科技對環境監測的支撐作用。通過學生們的實踐操作,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認知,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嚴謹性與科技含量得到充分體現。
知行合一:打破邊界熔鑄復合人才
本次實踐活動有效打破了傳統課堂與真實工作場景的界限;顒恿⒆悱h境工程專業特色與新時代環保人才成長需求,引導青年學子深入體會生態環保工作的時代使命與專業內涵。學生們表示,親眼見證水樣經過數十道工序轉化為具有法律效力的監測報告,不僅增強了對專業價值的認同,更激發了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意愿。這種現場教學,有效促進了知識向實踐技能與創新能力的轉化,為培養新時代復合型環保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搭建合作橋梁:政校協同育綠色未來
此次深度參訪,為實踐團隊開啟了認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專業窗口,同時在高校與環境主管部門之間搭建了合作交流平臺。學生們表示,將把研學所得化為專業成長的驅動力,未來積極投身祖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讓專業知識在監測、治理、管理一線發揮作用,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貢獻澎湃的青春力量。這種“場景化教學+政校聯動”的實踐模式,也為深化政產學研合作提供了范例,隨著后續一系列合作的落地,更多高校學子將循此路徑,在生態環保一線獲得成長歷練,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