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園林工程學院“方寸匠心,耘夢江南”實踐團隊走進校園、社區與文旅街區,開展一系列非遺宣傳推廣活動。通過“傳承+體驗+傳播”的創新模式,深入推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派盆景技藝的保護與傳承,讓蘇派盆景在當代煥發新的光彩。
師從非遺傳承人,掌握技藝之魂
活動首站,實踐團隊來到蘇派盆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繼強的工作室。隊員們以“小青匠”的身份,潛心學習盆景制作技藝。王繼強老師現場演示了蘇派盆景“粗扎細剪”的獨特技法,并講述了他與盆景藝術數十年的故事。“盆景藝術不僅是手藝,更是心法,需要耐心和熱愛。”王繼強老師的一席話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非遺傳承背后的匠心精神。通過訪談傳承人的學習經歷與創新思路,隊員們為后續活動打下了堅實基礎。
走進校園,播撒文化種子
在蘇州市尚德實驗小學,實踐團隊為小學生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蘇派盆景體驗課。隊員們耐心指導孩子們使用微型工具修剪枝葉、纏繞鋁絲,親手制作屬于自己的“迷你盆景”。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不僅初步掌握了盆景制作的基本技巧,更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一顆顆傳統文化的種子,正通過這樣生動有趣的方式,悄然播撒進他們心中。
深入社區,親子共同體驗
實踐團隊走進楓橋街道支英社區,面向親子家庭開展蘇派盆景制作體驗活動。現場歡聲笑語不斷,家長和孩子們共同學習盆景基礎知識,合作完成小型盆景作品。社區負責人表示,這類活動既增進了親子關系,也讓非遺文化在基層扎根,未來將持續開展。
亮相市集,活化非遺傳承
在山塘街非遺市集上,實踐團隊設立了蘇派盆景互動展示區,吸引眾多游客了解盆景知識。志愿者們現場演示盆景制作,并邀請游客參與體驗。豐富的互動形式讓傳統技藝“活”了起來,打破了非遺與大眾生活的距離感。

本次“三下鄉”活動,不僅讓非遺技藝走進不同群體,更探索出一條“青年引領、全民參與”的非遺傳承新路徑。蘇派盆景藝術源遠流長,以“清秀古雅”著稱,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未來,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實踐團的青年們將繼續發揮“小青匠”的橋梁作用,讓蘇派盆景非遺走出園林,走進大眾生活,在更多人心中播下熱愛傳統技藝的種子,感受方寸之間的自然之美與匠人之心。
(通訊員 王繼晨 徐佳誠 苗珈銘 余海燕 楊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