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在這一宏大背景下,為實地助力當前農村的智能化與當時代的接洽,2025年7月29日至8月4日沈陽工學院信息與控制學院暑期三下鄉團隊--“智能進鄉村”實踐隊走進坐落于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的上菸溝村,通過對鄉村老人及兒童進行知識普及、以智能化賦能鄉村、傳統文化賡續血脈幾個板塊開展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走進村間巷落,感受社會實踐對自身的成長與助力。
圖為實踐隊員對鄉村老人兒童進行網絡安全知識宣講。王晨溪 供圖
兒童是鄉村的未來。實踐團首先通過村黨支部楊書記的支持幫助,在村委會活動室舉辦了一場鄉村在智能化時代的網絡安全宣傳教育活動。隨著科技的進步,一些網絡詐騙等現象時有發生,在農村的老人、兒童同樣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實踐團在宣講中著重向老人和兒童介紹如何安全使用網絡及智能手機。團員們使用趣味視頻、趣味游戲等互動為孩子們增添妙趣橫生的科普體驗。“AI繪畫”工作坊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通過指尖躍然“屏”上。“老師,我畫的小山村飛上太空了!”留守兒童小宇興奮地向實踐團成員展示他的作品。
圖為實踐隊員在清原滿族自治縣民族文化館參觀非遺文化。王晨溪 供圖
清原滿族自治縣作為滿族聚居地,蘊藏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團隊的第二站來到清原民族文化館,通過館內管理人員的介紹與館內展覽的作品,成員們對于清原滿族自治縣的歷史及非遺文化傳承進行細致了解,也收獲了滿族旗袍、滿語、剪紙等非遺文化知識。這一過程為實踐團下一步走進村落,深入與村內老人兒童的互動打下基礎。文化館的管理人員表示:“目前滿族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正需要青年大學生來了解發揚,歡迎更多返鄉的大學生來館參觀。”
圖為實踐隊員走進老人家里幫助智能手機使用教學。王晨溪 供圖
圖為實踐隊員走在村落的街邊巷道幫助老人解決手機問題。王晨溪 供圖
拜訪完清原滿族文化館后,實踐團經村支部書記楊秀清的引導下走進村里老人家中,幫助老人學習智能手機基礎操作,解決老人們在使用手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如何使用微信視頻,怎樣進行線上醫院掛號、怎樣清理手機垃圾等。
“小伙子,這個綠色的‘微信’。圖標點開,真能看見我孫子?”76歲的李奶奶緊緊攥著志愿者小王的手,眼神里交織著期待與忐忑。在上菸溝村,像李奶奶這樣對智能手機既向往又畏懼的老人不在少數。團隊成員們摒棄晦澀術語,獨創了“手把手、一對一、包教會”的沉浸式教學模式。同時,他們協助村委會在村民微信群定期推送反詐案例,并在老人手機中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開啟來電預警,構筑起“線上+線下”的立體防護網。村支書感慨:“大學生們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實實在在的安全感!”用當地方言模擬“中獎通知”、“社保卡異常”等常見騙局,邀請老人現場拆招。還使用了朗朗上口的反詐順口溜,在微信群聊上發放:“陌生電話要警惕,中獎退稅是陷阱;親朋好友急用錢,核實身份再轉賬!”
白天實踐團成員是“數字講師”,晚上是“田野調查員”。實踐團共走訪17戶家庭,幫助22位老人做了手機清理以及教授智能手機的基礎操作。在一次次與老人、兒童的近距離接觸中不斷幫助老人、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提升網絡安全意識。
圖為實踐團隊在村委會門前進行合照。王晨溪 供圖
回望青山環抱的小村莊,團隊成員們心中充滿力量。他們帶走的不僅是村民的感謝之言,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鄉村振興是一場接力賽,當代青年當以智慧為炬,以情懷為帆,助力時代改革發展,于廣袤鄉土間繼續書寫“智享生活,文潤鄉梓”的青春華章!上菸溝村的改變剛剛開始,而沈陽工學院學子服務鄉村、服務社會的腳步,永不停歇。(通訊員 王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