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安徽六安霍山縣迎來了一群充滿朝氣的大學生。來自安徽中醫藥大學的"紅脈尋方,青襟傳薪"三下鄉紅色醫路專項實踐調研團隊深入斛珠農業石斛展示廳及生產基地,開展為期一天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參觀企業加工車間、林下種植基地和大棚種植基地,同學們近距離感受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霍山石斛的傳統工藝,深刻領悟了紅色中醫文化的時代價值,并就產業現狀、傳承困境及文旅融合等議題與企業負責人展開深入交流。
匠心傳承:18道工序鑄就非遺瑰寶
下午兩點,實踐團隊首站抵達斛珠太太企業石斛加工車間。車間內,阿姨們正專注地進行挑雜、繞條等工序,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藥香。負責人徐佳麗向同學們介紹,霍山石斛加工需經歷18道工序,每一步都關乎藥效和品相,尤其是挑雜、剪根、炒制、繞條等環節尤為關鍵。
一位年過六旬的老師傅現場演示了"龍頭鳳尾"楓斗的制作。他提到,炒制時溫度必須控制在120℃左右,力度稍大就會斷裂,力度較小則無法激活膠質;繞條時需用竹箍定型,松緊度全憑手感,過緊會勒斷纖維,過松無法成形。其嫻熟的手法引得同學們連連驚嘆。負責人強調,龍頭鳳尾是判斷石斛品質的重要依據,企業會嚴格分揀斷裂或整形不佳的石斛,絕不會欺瞞消費者。
團隊成員還了解到,米斛和鐵皮石斛在生長環境、形態和用途上存在顯著差異。米斛僅生長于霍山,植株短小粗壯,藥用價值高,傳統視為皇室貢品;而鐵皮石斛分布較廣,莖稈細長,產量較高,價格更為親民。
科技與自然:林下種植的生態智慧
隨后,團隊來到林下種植基地。令人驚訝的是,基地入口處設置了蜂箱。負責人解釋,這是為了利用蜜蜂為石斛授粉,仿野生環境下的原始授粉方式對自然環境更為有益。團隊成員觀察到,米斛幼苗"節短如米粒,楓斗卷曲似龍尾",印證了古籍中"救命仙草"的美譽。
負責人介紹,米斛屬于蘭科氣生根植物,根部需要透氣,因此在種植時會在地表鋪上石子或松樹皮。此外,米斛喜陰濕,天氣炎熱時需加蓋遮陽網并通過噴水保持濕度。霍山獨特的山地氣候為石斛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晝夜溫差大、生長緩慢,使得石斛有效成分積累更多。基地還種植了七葉一枝花、靈芝等藥材,這些藥材散發的藥性被石斛吸收,進一步提升了其藥用價值。
團隊成員還品嘗了米斛鮮條。負責人表示,鮮條膠質可治療口腔潰瘍,對腸胃不適或三高人群有益,米斛花則適合泡茶或炒菜,滋陰效果顯著,尤其適合女性。
紅色基因:從戰地藥材到鄉村振興
訪談環節中,企業分享了革命年代霍山石斛作為紅軍戰地藥材挽救傷員生命的故事。負責人表示,如今企業秉承"品質即生命"的紅醫精神,拒絕濫用化肥農藥,延續戰時"救命藥"的嚴謹態度。
這種精神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企業成立的"巾幗創業共富工坊"為周邊婦女提供了就業機會。工坊成員劉大姐告訴同學們,以前需要外出打工,如今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同學們感慨,紅醫精神不僅是歷史記憶,更是當代女性自立自強的生動實踐。
堅守與創新:非遺技藝的當代挑戰
面對產業鏈挑戰,企業坦言,真正的非遺傳承人非常稀缺,年輕學徒需要3年入門、5年才能獨立操作,但許多年輕人耐不住寂寞。此外,石斛種植前期成本高、利潤薄,市場上還存在以次充好的現象。企業強調,"出霍山無米斛"是千年驗證的規律,真正的米斛僅產于霍山。
就"機械替代"的爭議,企業通過實驗證明,AI無法識別根莖走向,機械臂炒制的石斛有效成分流失15%。這堅定了同學們對"非遺活態保護"的信心:手工技藝雖效率較低,卻擁有不可復制的生命力和文化厚度。
為應對困境,企業積極拓展電商渠道,通過直播和創意產品(如凍干石斛粉搖搖杯)吸引年輕消費者,努力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從戰地仙草到共富鑰匙,從非遺工坊到巾幗工坊,霍山石斛產業鏈承載著歷史、當下與未來。正如企業展廳標語所言:"用石斛富家鄉,做健康的守護者。"而這,或許正是青年一代在鄉村振興中最該續寫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