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港尋聲”實踐隊前往青島市市北區小港街道,對周師傅等四位青島碼頭工人進行了深度訪談,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聆聽親歷者的故事,隊員們深入了解了青島港從人力時代邁向智能化的巨大變遷,感悟一代代港口工人的艱辛與榮耀。
首先,實踐隊聚焦于碼頭工人的工作經歷與港口作業方式的演變。周師傅于1986年進入青島港,親歷了人力裝卸的艱苦歲月。當時工人需肩扛百斤貨包,隨著技術發展,港口逐漸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尤其是2000年后,集裝箱裝卸、原木抓取等流程逐步由機械替代人工。如今,董家口港區等現代化碼頭甚至實現了全自動無人操作,效率提升數倍。
圖為實踐隊員與師傅交談
隊員們深入了解了港口的管理變革與職工福利保障。1992年后,港口管理規范化,實行社會招聘。在常德傳局長時期,青島港職工待遇顯著提升,福利豐富,包括季度獎、生日關懷、集體旅游等。“青島港的工資在青島市一直算高的,一個人工資能養活一家人”。港口還曾分配福利住房,盡管早期條件簡陋,多家合住筒子樓,但逐步改善,體現了企業對職工生活的關懷。
最后,實踐隊關注了港口的安全文化與人際傳承。老工人們特別強調了安全生產的重要性,每位新工人都由老師傅“傳幫帶”,學習操作技巧與經驗,“這些經驗書本上沒有,都是幾十年干出來的”。盡管自動化取代了大量人力,但“人依然是港口最靈活的保障”。
本次訪談不僅是一次歷史記錄,更讓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國家工業現代化發展的艱辛與輝煌。周師傅感慨道:“從人力到機械,從機械到智能,港口的每一步發展都是靠實干干出來的。”實踐隊獲取了大量珍貴的一線口述史料,為研究青島港發展史積累了重要素材。
實踐隊隊員們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持續開展港口工業文化挖掘與傳播工作,通過撰寫報告、制作影像等方式,讓更多人體會“港口的溫度”,傳承艱苦奮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